心理学家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思维的差别,思维模式不同,其人生的各个层面和结果也不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区分出人类普遍存在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有些人相信“一个人的智力、才能、优势主要是天生的,后天改变的余地不大”,而有些人相信“一个人的智力、才能、优势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大幅提升”,德韦克把前者的思维模式称为固定型思维,后者称为成长型思维。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个体相信聪明和天赋只是一个起点,每个人的天赋与资质都能通过不懈努力、毅力和决心而得到不断改变和发展,此种思维能引发个体对学习的热爱和发展自身的抗逆力,几乎所有伟大的人身上都能找到这种思维。如何培养孩子
的成长型思维
**一、**当孩子成绩不够理想时,用“还没达到”鼓励孩子
“还没达到”会使孩子相信能力是可以改变和提升的,能让孩子变得更积极、更努力、更投入、更有毅力。“还没达到”能够带给孩子成长的力量,让他们看到努力和困难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让他们更加喜欢挑战,相信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乐观地面对未来,付诸积极的行动。因为自己“还没达到”,知道自己还在学习中,所以会直面错误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从错误中学习和不断成长。当孩子在充满“还没达到”的教育理念下生活、学习和成长时,他们体验到的是一种相信自己能不断进步的力量,看到是未来的美好和希望。二、学会使用智慧的赞美方式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父母不要赞美孩子的聪明或天赋,这种赞美没有太大的激励作用,而应赞美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和投入学习的过程,要赞美孩子的努力、专注、坚持、方法、策略和进步,这样会培养出具有坚毅品格和不断积极进取的孩子。孩子因为自己的付出、坚持和专注而受到父母的赞美和鼓励,他们会更加努力,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更积极地参与活动,会想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遇到具有挑战性的困难时,会更有毅力。
三、鼓励孩子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适区,去学习和挑战新的任务
研究发现,勇于积极挑战的孩子,他们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更强的连接,一段时间后他们会变得更积极、更优秀、更聪明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研究表明,接受成长型思维训练的孩子,其学习投入和学习成绩会不断上升。作为积极的内部“编码”或信念,成长型思维能够影响孩子对压力事件的感知,提高其心理弹性,在应对外界挑战时更善于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只盯着孩子眼前的成绩,而应着眼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梦想和具有成长型思维。四、陪孩子进行成长型思维训练游戏
**1.挑战任务卡:**制作一些任务卡,上面写着不同难度的任务,如背诵一首诗、独立整理房间、尝试做一道简单的菜等。
玩法:让孩子随机抽取任务卡,然后一起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法。在孩子尝试的过程中,给予鼓励和建议,如“这个任务有点挑战,但你可以先制定一个计划,一步一步来,我相信你能做到。”完成任务后,给予肯定和奖励,同时引导孩子思考从中学到了什么。**2.故事续写:**选择一个开头比较有想象空间的故事。
玩法:家长先读故事的开头,然后和孩子一起轮流续写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不要怕犯错。如果孩子的想法比较奇特,给予表扬,说:“你的想法真有创意,大胆地想象能让故事变得更加精彩。”故事完成后,可以一起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引导孩子从中学习成长型思维。如何运用“成长型思维”
为亲子关系赋能?
生活中,辅导孩子学习一直让很多家长头痛不已。这成为当前影响亲子关系的主要原因之一。家长提高自身修养,发掘并运用成长型思维的力量,增强亲子关系的“免疫力”,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面对孩子生活、学习中的各种状况,家长应该如何控制情绪,运用“成长型思维”化解亲子的矛盾呢?
一、首先要正确归因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习惯将失败归因于他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将失败归因于自己。
我们都容易把亲子矛盾的爆发归因于孩子,觉得是孩子做错事、不听话、太叛逆。但无论孩子多大,实际上在亲子关系中掌握主动权的还是家长。
如何用成长型思维正确归因?我们可以反思自己:“沟通失败,是沟通的时机不对还是方式有问题?亲子关系拉响警报时,我有没有及时‘踩刹车’?”正确归因,才能改变自己,改善关系,减轻痛苦。
二、其次是无条件爱孩子
孩子学习表现合乎心意,我们就会大加表扬;学习表现达不到要求,我们就责备甚至惩罚。
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对自我的评价容易受他人影响。他们容易根据别人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来给自己定位。被表扬就自信自豪,被批评则自卑自弃。家长责备甚至挖苦孩子,孩子可能否定自己,进而失去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家长需要明白,暂时学习表现不佳,他仍有学习的潜力和上升的空间。家长要做的是相信孩子而不是批评责备。对孩子付出爱,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无法割舍的浓浓亲情。
爱一个听话的孩子容易,爱一个不那么合心意的孩子则比较难。无条件的爱孩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三、掌握“重新组织语言”的亲子对话艺术
很多家长会发现,当我们直接指出问题时,孩子通常无法愉快地接受,甚至有些孩子还会激烈地反对。所以,家长说话的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这里,我们介绍一种和孩子对话的方法:重新组织语言(reframe)。这种方法非常简单,简单练习即可掌握。
1认真听,孩子说了什么?
2思考一下,如何把孩子说的话重新组织一次、换一个说法,来传达你想传达的内容?
3对孩子说出你重新组织后的话,并加上一个有帮助的小建议。
4如果可能的话,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TA说的话和你说的话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转换思维,就能化弊为利。运用成长型思维,用有效的努力改变现状,相信发展,相信努力,孩子就能成为更积极、更有勇气的人。同时,当家长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每一个挑战、每一次犯错,亲子之间的对话将不再是指责与批评,而是鼓励与支持,是共同成长的美妙旋律。
来源: 泉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