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年生活,守望银龄人生。为深入实施“银龄科普”行动,构建“线下为主、线上补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银龄科普宣传体系,提升老年人科学素养和数字技能,更好地帮助老年人适应信息社会的变化,泉州市科协联合泉州开放大学、泉州广播电视台推出《老年生活馆》栏目。

警惕胃部“隐形杀手” 早筛早防治 我国是胃癌高发区,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登记数据显示,全球新发胃癌中,有近50%发生在中国。有一种被称作胃部“隐形杀手”的微生物幽门螺旋杆菌,已被列为胃癌一类致癌因子,医生提醒,早做筛查,胃癌可防治。

胃癌占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五位和死亡的第三位,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唯一确定的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

大家熟知的戒烟限酒、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高盐、腌制、辛辣食物等健康生活方式 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但是,还有一种潜藏在胃部的微生物——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紧密相关,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3-6倍左右。

幽门螺杆菌与多种消化道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胃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及胃淋巴瘤等。此外,幽门螺杆菌还与一些消化道外的疾病相关,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症等。

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在感染初期 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被叫做“隐形杀手”,一旦发现自己或家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根除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聚餐时使用公筷,不要共用餐饮用具;不要将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儿童;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刷。

医生提醒,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重要、最可控的预防手段。同时建议高危人群在40岁以后应常规接受筛查。

**糖尿病人群要警惕

这种并发症可致盲**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糖尿病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慢性病,悄然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然而,比起糖尿病本身带来的直接威胁,糖尿病的并发症往往更加隐蔽且危险。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便是一类常常被大众所忽视的致盲性眼病。

糖尿病人群要警惕!提高对“糖网病”的认识,保护视力、减少致盲悲剧发生是当务之急。

“糖网病”,这个听起来复杂而陌生的名词,实际上是指由于糖尿病使视网膜血管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进而造成视网膜微血管系统的损伤,引发一系列病变。主要症状包括:视力逐渐下降、眼前有闪光感或黑色的漂浮物等,这些症状虽不明显,却预警一场即将到来的视觉危机,甚至致盲。

眼科专家表示,在日常的门诊中就常常看到这类患者,已患糖尿病十多年甚至数十年,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视力尚可,在家人的一番劝说下,才同意到医院检查眼睛。检查时发现,这些患者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有些“糖友”来医院检查时,甚至已经到了病变的晚期。

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般由黄斑区以外部位开始,早期“糖网病”可能只有轻微的视力下降,当病变累及黄斑区时,会对视力产生较严重的影响。此外,还有许多中老年朋友会将视力下降,归咎于老花眼或是近视度数加深。这种认知上的误区,也让不少患者耽误了病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眼科专家表示,“糖网病”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的长短、糖尿病病情控制情况相关。一般来说,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血糖持续高,或者血糖波动幅度大,且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容易出现“糖网病”,病情也较严重。同时,吸烟、过度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糖网病”并非中老年人的专属。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少年轻人常年保持高油、高糖饮食,久坐不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上述行为可能会造成糖尿病的早发,这也导致越来越多年轻人被查出“糖网病”。

那么,面对“糖网病”这一潜伏的“视力刺客”,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网病”的防控是一辈子的事情。要减少“糖网病”的发生,不能只关注血糖,还需要多管齐下。

具体来说,首先,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改正不良生活习惯,生活中,戒除熬夜等不良嗜好,遵循作息规律,合理饮食,少吃辛辣、油炸和高脂肪的食品,并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同时,建议选择慢跑、散步等较为和缓的运动。

其次,注意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眼科专家建议,一经发现糖尿病,不管视力如何,尽快到医院查一查眼底。此时若还没出现“糖网”改变,每年也要定期复查。若已有“糖网病”,需缩短复查时间,建议3个月至半年检查1次。通过眼底检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眼底病变,从而采取措施,以免病情会像滚雪球一样,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来源: 福建省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