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珠江口那片浩渺无垠的水域,往昔被伶仃洋滔滔海水无情隔开的两岸城市群,如今因为一座震撼世界的超级工程而紧密相连,宛如被一条坚实的纽带牢牢系在了一起。这座超级工程,便是承载着无数期待与梦想的深中通道。

6 月 30 日,历经整整 7 年艰苦卓绝的建设历程,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终于建成开通,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伶仃洋之上。这一伟大成就瞬间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它彻底改写了区域交通的格局,将深圳到中山的车程由原来漫长的 2 小时,以风驰电掣之势缩短至仅仅 30 分钟。深中通道全长约 24 公里,然而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蕴含着难以想象的工程复杂性与卓越智慧。它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宛如一个超级工程的“大拼盘”,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挑战着人类工程建设的极限,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从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拍摄的照片中,我们看到车辆如欢快的溪流,顺畅地行驶在深中通道上,那崭新宽阔的路面、壮观宏伟的桥梁与隧道,无不诉说着这项工程的伟大。它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座凝聚着人类创造力与拼搏精神的丰碑。

作为环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新篇章。它跨越伶仃洋,成功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跨海直连。从此,人员的往来、物资的流通、产业的协同,都将以前所未有的便捷高效得以实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注入了磅礴动力。

回首深中通道的建设过程,那简直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史诗。项目团队在与各种艰难险阻的较量中,砥砺前行,创造了令人惊叹的 10 项“世界之最”。其中,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机场互通立交,宛如一座隐匿在水下的交通迷宫,巧妙地将各个方向的车流引导汇聚,其设计之精巧、施工难度之大,超乎想象;世界最长的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如同一条潜伏在海底的钢铁巨龙,每一节沉管的铺设都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深海战役,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以其雄伟的身姿横跨海面,承载着往来车辆的同时,也承载着中国桥梁建设的无上荣耀;还有世界最高桥面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既保障了巨轮的顺畅通航,又以高耸的姿态展现着工程的豪迈气魄。

自开工建设以来,深中通道一路高歌猛进,荣誉加身。它斩获发明专利 200 余项,这些专利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工程的每一个创新节点上;荣获行业协会奖项数十项,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更屡获国际赞誉,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2024 年 4 月,深中大桥荣获被称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那一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为中国桥梁建设的卓越成就点赞;深中隧道也不甘示弱,荣膺“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 50 项标志性工程”,再次证明了其在地下工程领域的世界级地位。

“我们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将创新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满怀自豪地说道。深中通道在建设过程中完成了多项技术创新,尤其是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设计施工领域,科研人员们披荆斩棘,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优化,形成了具有开创性的原创性成果,实现了“从 0 到 1”的历史性突破,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建设无私地贡献出了中国方案,让中国智慧在全球工程领域熠熠生辉,也为后来者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

来源: 桂林科普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