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线,口腔健康的“隐形英雄”
牙线这个小小的工具,有点像口腔健康的“隐形英雄”?它能在牙刷无法触及的牙缝里大显身手,帮我们预防牙龈炎和龋齿。但问题是,很多人用玩牙线剔完牙后,竟然把食物残渣咽!下!去!了!是的,你没看错,这时,肚子就默默扮演“食物残渣回收站”的角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牙线的使用注意,以及那些我们可能从未想过的“牙线背后的科学”。

一.牙线使用的好习惯 vs. 坏习惯
A.好习惯:

①每天使用牙线:研究表明,每天使用牙线可以显著减少牙菌斑和牙龈炎的发生率(Sambunjak et al., 2011)。

②正确操作:将牙线轻轻滑入牙缝,避免用力过猛损伤牙龈。想象是在给牙齿做“按摩”,而不是在锯木头!

③漱口吐掉:剔牙后,用清水漱口,将食物残渣和牙线上的细菌吐掉。

B.坏习惯:

①咽下食物残渣:这不仅会让肚子变成“食物残渣的回收站”,还可能带来口腔异味方面的“二次污染”。

②重复使用牙线:牙线是一次性用品,重复使用会导致细菌传播(Warren et al., 2001)。所以别老想着省钱,健康可比一根牙线值钱多了。

③忽略漱口:不漱口直接吞下残渣,可能会让肠道“品尝”到微塑料的味道。

二.食物残渣与口腔异味——一场“味道的灾难”
吃东西之后,有些食物残渣会留在口腔中滋生细菌,产生挥发性的硫化物(VSCs),这也是口腔异味的主要来源之一(Scully & Greenman, 2012)。如果不小心把残渣咽下去,这些异味物质就可能会在我们的消化系统中“旅行”,最终通过打嗝或呼吸再次回到“熟悉的原点”--口腔。想象一下,我们刚吃完大蒜,剔牙后没有漱口,结果打嗝时又上来了那片熟悉的蒜肉……是不是很“惊喜”?

三.牙线材质与微塑料——一场“看不见的危机”
大多数牙线是由聚乙烯(PE)或聚四氟乙烯(PTFE)制成的,这些材料在摩擦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微塑料(Hernandez et al., 2019)。如果剔牙后不漱口,这些微塑料可能会随着食物残渣一起进入我们的消化系统。虽然目前关于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尚无量化的定论,但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对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统产生潜在影响(Smith et al., 2018)。换句话说,用完牙线不漱口,肚子有可能成为“博物馆”。

四.如何安全使用牙线——让肚子“松口气”

Ⅰ选择环保或结实的牙线:市面上有一些由天然材料(如蚕丝)制成的牙线,可以减少微塑料的摄入。对于塑料牙线,选择结实一点的也会更好。

Ⅱ剔牙后的漱口:用清水或漱口水彻底漱口,将小残渣嗯吐掉。不让肚子当“博物馆”。

Ⅲ定期检查牙线质量:如果牙线容易断裂或常有碎屑,则建议更换。毕竟,牙齿和肚子都值得有这个待遇。


五.总结——牙线使用的“终极意义”
使用牙线就像是一场口腔与肚子的“食物残渣大冒险”。如果不想让自己的肚子变成“回收站级博物馆”,也不想让一些微塑料在体里“安家落户”,那就:剔牙后,漱口!漱口!再漱口!毕竟,肚子不是“食物残渣回收站”,肠道也不是“博物馆”。

参考文献:

1.Sambunjak, D., et al. (2011). Flossing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odontal diseases and dental caries in adult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12).

2.Warren, P. R., et al. (2001). A study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 new dental floss.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72(5), 689-694.

3.Scully, C., & Greenman, J. (2012). Halitosis (breath odor). Periodontology 2000, 48(1), 66-75.

4.Hernandez, L. M., et al. (2019). Plastic teabags release billions of microparticles and nanoparticles into te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3(21), 12300-12310.

5.Smith, M., et al. (2018). Microplastics in seafood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Current Environmental Health Reports, 5(3), 375-386.

来源: 紫龙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