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则是保障师生安全、维护校园稳定乃至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各类安全威胁不断涌现,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显示,伤害一直是我国0-19岁青少年及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占所有死亡的40%-50%。“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儿童的意外伤害死亡率是美国的2.5倍、韩国的1.5倍。因此加强我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迫在眉睫意义重大,已毋庸置疑的成为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固国之本。

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足,紧盯“唯分数论”

一是功利主义教育观流行。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各界聚焦青少年考试成绩与升学率,将其视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功利主义教育观,致使有关安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安全教育难以落地生根,安全教育土壤贫瘠。二是政策文件疲软无力。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不少有关校园安全教育的政策文件,但因缺乏具体细致的规定和考核方面的硬性要求,多数学校认为安全文化建设短期内难见显著成效,对其仅停留在表面上的重视,未真正纳入学校发展核心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吝啬。三是安全意识薄弱乏力。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问题存在侥幸心理、未能充分认识到安全隐患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认为安全事故是小概率事件。部分教师认为安全教育挤占学科教学时间,教学积极性不高,备课敷衍,授课照本宣科,未结合生活实例深入讲解。

(二)教育师资缺乏,大多“赶鸭上架”

一是专业师资捉襟见肘。大多数学校的安全教育教师具有安全工程、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等专业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由于缺乏系统的安全学科知识体系,知识储备零散、老化,难以驾驭复杂多变的安全教育内容。二是多数师资兼职为主。大多数学校师资配备呈现专职少、兼职多的格局,多由班主任、体育教师等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这些兼任教师往往自身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安全教育工作中,导致安全教育课程的课时无法保证,教学内容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三是常态专业培训稀少。大多学校缺少对教师全面而系统的安全知识培训,无法给予学生精准、有效的理论指导。大多数教师更缺乏系统的实践机会,导致教师在应急处置、安全技能实操等方面的能力不足,无法将操作要点融入教学,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教育体系单一,往往“一成不变”

一是内容不全面。当前青少年安全教育的课时缺乏硬性要求,课时设置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安全教育的内容常常局限于传统的安全知识,内容多局限于传统的防火、防盗、防溺水等领域,对校园新兴安全问题涉及甚少,未能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融入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健康、卫生保健、反恐防暴等内容。二是内容不系统。部分学校缺少对安全教育前瞻性与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安全教育知识体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侧重于突发事件的某个方面,没有包含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全领域,没有覆盖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前期处置、院前急救等主要环节。三是缺乏针对性。部分学校在内容安排上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缺乏个性化设计,未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设计分层递进的教育课程,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情境,降低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教育理念滞后,经常“照本宣科”

一是教育方法传统。部分学校安全教育多采用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为主,常以讲授、讲座、宣传栏、发放宣传册等常规形式开展,缺乏创新和互动,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欠佳,无法内化为自身意识与能力,难以融入日常行为。二是教育形式单一。部分学校教学过程中缺乏实战训练与实践演练,缺乏实际操作和体验环节,或训练演练过程流于形式,按程序“演戏”而已,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难以真正掌握操作技能,在真正面对突发状况时,难以迅速、正确地做出反应。三是信息化手段不足。部分学校在线安全教育平台建设滞后,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内容陈旧、形式呆板,缺乏互动性,功能单一,学生被动观看,无法实时提问、交流心得,学习积极性受挫,参与度低迷,难以将安全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得安全教育氛围沉闷。

二、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强化重视程度,筑牢“固国之本”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根据国家有关安全教育政策法规,各地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实施办法,细化规章制度,明确主体责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资源保障,积极推动将安全知识、应急处置技能融入常规教育体系之中,为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必要保障。二是纳入考核范畴。学校领导率先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安全教育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远意义,将其置于学校工作核心地位,与学科教学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将其纳入学校年度综合评估、教师绩效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考试体系,把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三是加强制度化管理。加强安全教育的制度化管理是提高校园安全教育水平的关键,通过制定系统的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和内容、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扎实有效的落地措施、久久为功的坚持不懈,不断提升安全教育的质量。

(二)加强师资建设,确保“师资雄厚”

一是完善师资培养体系。鼓励师范类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出一批理论与实践能力俱佳的教师,投身于青少年基础教育领域安全教育工作。拓宽招聘渠道,吸引安全工程、应急管理等专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建立学校与企业共建“双导师”制度,邀请企业导师传授实践经验,学校导师指导理论教学,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互补。二是加强师资能力培训。制定师资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工作,设计针对性强的师资培训课程,并加强实践训练,让教师在真实场景中提升实操技能,将实践能力反哺教学,切实提高安全教育质量。三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对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选上给予倾斜,为其职业发展开辟绿色通道、拓宽职业上升空间。对在安全教育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创新、取得专业资质认证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表彰。

(三)完善教育体系,做到“有的放矢”

一是建立健全课程体系。构建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涵盖多领域的安全知识,将其列入体育与健康、劳动、科学、综合实践,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分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安全教育。二是丰富安全教育内容。高效统筹学术界理论深度、救援界实战经验、医疗界急救专长这三支关键力量,聚焦常见突发事件全流程,从预先防范、临险避险、自救互救实操、事发前期妥善处置到院前急救争分夺秒环节,精心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安全教育课程。三是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内容设计时,结合实际挖掘当地案例和文化资源,融入地方方言与民俗文化等元素。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分级设计,设计分层递进的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实用性。

(四)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寓教于乐”

一是创新教育形式与内容。将安全理念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和校园精神中,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安全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栏、校园广播、校报校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宣传渠道,打造全方位的安全文化宣传阵地。通过游戏、基地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探索寓教于乐的教学组织形式。二是加强演练与实操培训。高度重视应急演练与实操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应包括多种类型,要注重演练的真实性和实效性。邀请专业的救援队、医护人员或急救专家来校进行培训,注重实践操作,确保能够熟练掌握应急技能。在体育课程教学以及军训阶段有机穿插应急急救知识讲授与实操训练环节。三是构建社会共治格局。鼓励师生、家长、社区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积极配合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气象等部门,聘请法治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专业人士,承担安全教育工作。

来源: 安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