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动脉硬化就是血管‘硬’了吗?严重吗?需要治疗吗?……”

因动脉硬化早期没明显的症状,不少人在体检发现后竟对其不知所措。其实,动脉硬化并非简单的血管“硬”了。动脉血管犹如人体内流淌着的一条条“生命之河”,它悄无声息地输送着养分和氧气,滋养着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但当“生命之河”遭遇“淤泥”阻塞,即动脉硬化时,健康就可能遭遇威胁。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有效预防和管理这一常见且可导致严重的血管疾病呢?

什么是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通常指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可以发生在全身的各个血管,包括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它以动脉壁内胆固醇等物质的沉积为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在动脉内壁形成称为“斑块”的堆积物,导致动脉逐渐变硬、变窄,从而限制血液流动。如果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可导致血管急性闭塞血流中断,这种病理过程可以影响身体的任何动脉,特别是供应心脏、脑和四肢的动脉。

动脉硬化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相应的器官供血不足,而且随着硬化程度加重,会导致多种严重的并发症日渐出现。如果动脉硬化发生于冠状动脉,会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如果发生于脑动脉,会导致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

不少人把动脉硬化和血管硬化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动脉硬化是指动脉血管的管腔狭窄、硬化,同时还存在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风险;血管硬化是指血管的弹性减弱。动脉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等重大健康问题的主要病因,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据相关数据显示,动脉硬化导致全世界近1800万人死亡,是全球主要致死病因。因此,当体检发现动脉硬化时,需要正确对待。

动脉硬化是怎样形成的?

动脉硬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内皮损伤、低密度脂蛋白沉积、炎症反应与泡沫细胞形成、斑块的形成与钙化这4个阶段。

1. 动脉内壁**(即血管内皮)**损伤

这是动脉硬化的初始事件。损伤可以由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炎症等因素引发。这种损伤会让动脉内壁变得不平滑,血液中的胆固醇和其他物质更容易附着在受损区域。

2. 低密度脂蛋白沉积

当内皮细胞受损时,低密度脂蛋白也称为“坏”胆固醇,可以渗透进入动脉壁并沉积在内皮下。而这些“坏”胆固醇容易被氧化,成为引发炎症反应的关键物质。

3. 炎症反应与泡沫细胞形成

氧化后的“坏”胆固醇吸引了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这些细胞试图清除脂质沉积。然而,巨噬细胞在吞噬吃掉“坏”胆固醇后会变成泡沫细胞,进而堆积在动脉内壁,形成早期动脉硬化的脂质条纹。

4. 斑块的形成与钙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脂质、泡沫细胞以及其他细胞沉积在动脉内壁,形成成熟的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会逐渐增大,阻塞血管腔,减少血流。钙沉积在斑块中,进一步导致动脉硬化,使其失去弹性。

打个比方说,动脉硬化的形成如同河里清澈的流水,当水里泥沙过多时,水流速度会变慢,而且泥沙容易沉积在河底坑洼不平的地方,渐渐地在河底形成淤泥。

在动脉硬化形成过程中,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就好比泥沙,而吸烟、高血压等刺激因素所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就好比河底的坑洼,“坏”胆固醇很容易沉积在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下,渐渐形成动脉硬化。随着病程进展,斑块会不断增大或斑块内出血使斑块隆起,导致血管腔变窄,甚至完全闭塞。

不断受到血流的冲击,斑块若发生破裂,其内容物将进入血流成为栓子,就会引发栓塞。而栓塞可引起急性供血中断,从而导致相应的器官比如大脑、心脏、肾脏、下肢等部位出现缺血性病变。由此可见,动脉硬化是在日积月累中慢慢地形成的。

动脉硬化有哪些症状?

“医生,为什么我被发现动脉硬化,但却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呢?”

其实,动脉硬化的症状,取决于受影响的动脉和阻塞的程度。动脉硬化早期可能不易察觉,但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显现。

01 冠状动脉硬化

当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被斑块阻塞时,患者可能会感到胸痛或胸闷,特别是在运动、劳累、情绪失控等情况下,这种症状称为心绞痛,严重的冠状动脉阻塞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发生甚至猝死。

02 脑动脉硬化

斑块阻塞脑部动脉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可能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短暂的偏瘫、失语等症状。如果斑块破裂或完全堵塞动脉,则会发生脑卒中,导致偏瘫、失语、昏迷、死亡等。

03 外周动脉硬化

当外周动脉如腿部动脉受到影响时,患者可能会在走路时感到腿部疼痛或无力,即间歇性跛行。严重情况下,外周动脉阻塞可能导致组织缺血和坏死。

如果人们在平时生活中出现上述任何症状或担心自己有动脉硬化风险,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和必要的相关治疗。

如何改善或治疗动脉硬化?

一般而言,动脉硬化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但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存在吸烟、少运动、工作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因此,一旦发现动脉硬化,有基础疾病或不良生活方式的人,就应引起重视。

1. 生活方式的改变

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首要措施。比如,健康饮食,保持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和富含纤维的饮食习惯;定期锻炼,保持每天至少30分钟,1周超过5天的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和改善血脂;坚定戒烟,能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2. 药物治疗

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比如,他汀类降脂药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减缓斑块形成;常用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降压药,能控制血压,防止血管损伤;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能防止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3.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动脉硬化,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比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通过微创手术在狭窄的动脉内放置支架,对狭窄的血管进行球囊扩张以保持血管通畅。冠状动脉搭桥术,即血管严重堵塞时,通过手术利用患者自身其他部位的动脉或静脉血管,绕过狭窄的动脉,给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的远端供血恢复血流。因为这种手术方法如同架桥,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具体该选择哪种手术治疗方式,建议听取医生的专业建议。

4. 定期监测与复查

定期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监测,以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管造影等必要的检查,有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护血管健康。改善或治疗动脉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持续关注并管理相关危险因素。

如何预防动脉硬化?

尽管动脉硬化危害极大,但如果做到以下3点正确进行管理,也是可以有效预防的。

■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并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同时戒烟、限酒,清淡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

■ 其次,若自身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症等易导致动脉硬化的疾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原发基础病,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为动脉硬化。

■ 此外,定期体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动脉硬化在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如果能早期发现、提前干预,可大大减少动脉硬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来源: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