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李阿姨身体非常好,天天打卡广场舞,但今年体检做双能X线筛查骨密度后,看到指标有些偏低,她便有些紧张。听说,现在的中老年人都会自行补钙预防骨质疏松,她也赶紧买了补钙的药,并坚持每天喝牛奶,希望这样做有用。
骨质疏松症是体检中最常见的异常,也是临床医学最常见、多发的骨骼疾病。因它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被称为“寂静的杀手”。但是,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预防并不全面,亟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不少人认为此病是老年人的专利,但其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快速攀升。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9%;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0%,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10.7%。根据以上流行病学资料估算,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9000万,其中女性约7000万。
同时,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极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症容易导致脆性骨折,尤其是脊椎、髋部、手腕等部位。而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的老年患者因骨折长期卧床,导致血栓、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不仅给自身造成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尽管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危害大,但公众知晓率及诊断率却很低,分别为7.4%和6.4%;甚至在发生脆性骨折后,治疗率也仅30%。由此可见,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面临“一高三低”的严峻挑战。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危险因素?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认为患骨质疏松症就是因为人开始衰老了,没有办法改变。
其实,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导致的危险因素比较复杂,归结可分为可控与不可控两方面:
不可控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骨量逐渐流失,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青春期是骨量快速增长的时期,骨量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后,每年自然流失0.5%-1%。70岁以后,老年人极易发生老年骨质疏松症。
女性绝经:雌激素是维持骨量的重要激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导致骨吸收增加,因此,妇女绝经后骨流失加速,骨质疏松症常发生在绝经后5-10年内。
脆性骨折家族史:有研究表明,母亲有髋部骨折史的女性,其骨质疏松和髋部骨折的风险是无骨折家族史者的2倍。父母双方都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人群,其骨折风险更高。由此可见,脆性骨折家族史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信号。
可控因素
不健康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少、阳光照射不足、吸烟、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过量饮酒、过量饮用含咖啡因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体质量过低等,都会导致骨量流失。
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肝肾及心肺疾病等,主要通过影响机体骨代谢平衡,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主要通过抑制成骨细胞、促进破骨细胞活性等多种机制,直接或间接引起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症状?
不少体检发现骨质疏松的人都很纳闷:为什么平时都没感觉呢?其实,骨质疏松症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待出现典型的症状,比如周身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时,意味着病情可能加重。
周身疼痛:这种常见症状以腰背部疼痛多见,也可出现全身骨骼疼痛。初期疼痛常在活动时出现,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痉挛甚至活动受限等。
脊柱变形:继腰背部疼痛后,骨质疏松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身高缩短,而且常常是在悄无声息中缩短5-20厘米不等。患者还可能出现驼背等脊柱畸形。
骨折:这种脆性骨折在患者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时容易出现,好发于胸腰椎,其次为髋部、前臂远端,以及肋骨、跖骨、骨盆等部位。骨折后,发生再次骨折的几率大,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寿命。
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就医诊治。骨密度是检测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还是用来预测患者发生骨折可能性的重要依据。骨密度的正常值为:T值在-1~+1之间;Z值≥-2.0。目前,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是骨密度测量,即双能X线吸收检测方法。同时,临床医生还可辅助血钙、尿钙、骨代谢指标等生化指标检查,评价骨代谢状况。此外,可通过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等,做进一步检查及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症如何治疗?
日常生活中,不少有腰腿痛的老年人为了防治骨质疏松症,常盲目地使用钙剂补钙。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骨质疏松症根据危险因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不够明确,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必然发生的生理性退行性病变,约占所有骨质疏松症的90%以上。女性绝经期、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以及8-14岁青少年或成人的特发性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明确,即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以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由于病因不同,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明确诊断类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包括补充钙剂、维生素D制剂;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类;促进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适度运动,加强肌肉力量等。而治疗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需明确病因,再进行纠正内分泌紊乱如甲亢、性激素减少;控制原发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调整服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药物等针对性治疗。
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安全使用钙剂,比如高钙血症要避免使用钙剂,超大剂量补充钙剂还会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此外,目前骨质疏松症虽还没有治愈的病例,但通过治疗可以减缓病情。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
虽然骨质疏松不能治愈但可以预防。重视营养,合理安排膳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摄入钙剂与维生素D等,就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
01 均衡膳食
建议摄入富钙、低盐(5g/d)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促进钙的吸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1.0-1.2g/kg,动物性食物摄入总量应争取达到平均120-150g/d,推荐摄入牛奶300-400ml/d或蛋白质含量相当的奶制品。因此,每天可适量摄入牛奶、酸奶、豆制品等富含钙质食物。
02 充足日照
适当地晒太阳,有利于皮肤在阳光下接受紫外线,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但应预防强烈阳光照射灼伤皮肤。
03 规律运动
有规律的运动可以增加骨量储备,降低骨质疏松程度。增强骨骼强度的负重运动有散步、慢跑、太极、瑜伽、跳舞和打乒乓球等;增强肌肉功能的运动,有重量训练和其他抵抗性运动。老年可选择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增强肌肉记忆、调整平衡能力和防止跌倒。
04 健康生活
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05 避免跌倒
骨质疏松患者一定要提高跌倒防护意识,清除室内障碍物,保持地面干燥,在卫生间安装夜灯和安全扶手,铺设防滑垫。行走不便的老年人,可使用拐杖或助行器,防止摔倒。
06 钙剂补充
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峰值骨量、缓解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但如果钙过量,会导致出现高钙血症。所以,不是补钙越多越好,不同人群应合理补钙。我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800-1000mg(元素钙量),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1200mg。
07 维生素D补充
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降低骨折、跌倒风险。维生素D除来源于食物,还可通过晒太阳来补充。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者,如老年人、绝经妇女,在补充钙剂的同时可适量补维生素D。一般对于普通人群,每日需要的维生素D摄入量为400-800国际单位(IU),60岁以上每天需要的维生素D摄入量为800-1000IU。
08 定期筛查
定期进行早期骨质疏松筛查,可防止或延缓其发展为骨质疏松症,并降低骨折发生的风险。专家建议,普通人群40岁后应注重骨密度检测筛查。《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8)建议,对于≥65岁女性、< 65岁绝经后女性伴骨质疏松高风险、≥70 岁男性,进行骨质疏松症筛查,以早发现早治疗。
骨质疏松虽然听起来让人不安,但它并不是不可控的。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医学手段,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记住,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我们最好的医生。
来源: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