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做头部磁共振检查(MRI)时,报告提示“脑缺血灶”,您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担忧。那么,脑缺血灶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是否意味着严重的健康问题?

什么是脑缺血灶?

脑血管病是世界上发病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中7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随着常规颅脑磁共振(MRI)及CT检查的应用,越来越多发现有这样一组人群:他们无任何不适症状及体征,仅在常规体检颅脑磁共振或CT检查时发现脑缺血灶。

脑缺血是脑血流量降低而造成脑细胞的功能及形态变化,MRI影像表现是存在异常信号病灶(脑缺血灶)。如果发生脑缺血,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脑血流量降低到一定程度,且持续一定时间,就可造成脑细胞功能及形态发生变化。如果突发脑血流量骤降,就会发生急性脑缺血;而持续脑血流量缓慢降低,就会发生慢性脑缺血。

简单来说,脑缺血灶是指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性损伤后,在影像学检查中显示出的异常区域。脑组织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一旦血供减少或中断,脑细胞就会出现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脑缺血灶有时也称作脑白质高信号,脑白质疏松或者脑白质脱髓鞘等。脑内缺血灶,并不是临床病名,只是影像学的一个术语,是早期诊断尚不明确时使用的一种代名词,指在磁共振特定序列上看到大脑白质出现的弥漫性、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CT检查一般不会出现。脑缺血灶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研究表明,在60~70岁的人群中,87%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68%存在脑室周围白质改变;而在80~90岁的人群中,100%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95%存在脑室周围改变。

脑缺血灶并不等同于脑梗。脑缺血灶的产生与脑内小血管相关,属于脑小血管病主要的影像学表现。而我们平常所说的中风或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的堵塞引起的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可表现为嘴歪眼斜、肢体无力等症状。脑缺血灶,在严重时主要与认知功能下降、抑郁、步态障碍、吞咽困难和排尿功能异常等慢性症状相关。

通过临床对比分析,脑缺血灶和脑梗死的CT、MRI影像表现存在显著差异,MRI检出病例数显著高于CT。所以,MRI技术在诊断脑缺血灶和脑梗死中明显优于CT技术,首选MRI用于临床诊断,可大大提高脑缺血灶及脑梗死诊断的准确率。

为什么会出现脑缺血灶?

脑缺血灶的出现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

1.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导致脑血管狭窄或堵塞的主要原因。血管内壁上的脂肪沉积物(即斑块)会逐渐堆积,导致血流受阻。

2. 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壁,增加血管硬化和狭窄的风险。

3. 糖尿病: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4. 其他因素:吸烟、肥胖、高胆固醇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会增加脑缺血灶的风险。

脑缺血灶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小的脑缺血灶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被察觉。然而,如果缺血灶累积或扩大,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1. 认知功能下降:长期的脑供血不足会影响记忆、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2. 中风风险增加:脑缺血灶可能是未来中风的前兆,尤其是当其与其他风险因素(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并存时。

3. 情感和行为变化:缺血灶累积可能影响大脑的情感和行为中枢,导致情绪波动、抑郁等问题。

MRI或CT报告有脑缺血灶并不意味着得了脑梗,但当造成缺血性的CBF(脑血流量)下降达一定阈值时,缺血灶即转化为脑梗死,但当缺血性的CBF下降达不到此阈值,此缺血灶未能转化为梗塞灶,在影像表现上始终为缺血灶改变。因此,脑内易发生缺血灶的人群,可增加发生脑梗死的机会。

如何预防和应对脑缺血灶?

虽然脑缺血灶听起来让人担忧,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医学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

1.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可以早期发现脑血管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 控制血压和血糖:保持血压和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减少脑血管损伤的风险。建议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服药,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和血糖。

3. 健康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物的摄入。DASH饮食(膳食方法预防高血压)和地中海饮食对心脑血管健康有益。

4. 定期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健康。

5.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脑血管健康的敌人,戒烟和适量饮酒对预防脑缺血灶有显著作用。

6. 管理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可以减少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的风险,从而保护脑血管。

7. 规律作息:保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做核磁共振查出脑缺血灶,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使用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但一定要查一查血糖、血脂、血压等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应完善血管检查,比如颈部血管彩超等。如果存在三高,要使用针对性的药物,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如果血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伴有斑块形成,需要可考虑使用他汀类的药物来稳定斑块。

脑缺血灶虽然听起来让人不安,但它并不是不可控的。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医学手段,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记住,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我们最好的医生。

来源: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