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湖,犹如湖南的一颗璀璨明珠,湖面辽阔无垠,湿地生态多样。这片广袤的湖面与丰富的湿地资源,为各类候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地与觅食天堂。洞庭湖不仅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更是它们心中无可替代的乐园。每年,数以万计的候鸟从遥远的北方翩然而至,它们在此栖息繁衍,为洞庭湖这片土地注入了勃勃生机。这些候鸟不仅是天空中迁徙的使者,更是这片土地不可或缺的灵魂。当它们在湖面上翱翔时,阳光洒在羽翼之上,闪耀着五彩斑斓的光芒,宛如一幅动人心魄的绚丽画卷。洞庭湖的生态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从轻盈灵动的红嘴鸥、纯洁高雅的白鹭,到优雅神秘的黑天鹅、高挑挺拔的灰鹤,各种候鸟在此欢聚一堂,共同编织出一幅物种丰富的生态美景。它们在湖畔悠然自得,于湿地草丛间自由穿梭,鸣叫声与翅膀的拍打声交织在一起,宛如演奏着一曲悠扬动人的自然交响乐,令人沉醉其中。
环颈雉(图片来自网络)
环颈雉,真漂亮,
颈上彩环闪金光。
丛林走,草丛藏,
羽毛绚丽似霞光。
清晨起,咕咕唱,
歌声清脆传四方。
找伴侣,舞翩翩,
草地起舞似凤凰。
小宝宝,爱护它,
野生动物好朋友。
环颈雉,乐悠悠,
和谐共处笑哈哈。
环颈雉是雉科、雉属的一种走禽,共有30个亚种。体重900-1050克,体长53-89厘米 。体型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和雌鸟羽色不同,雄鸟羽色华丽,多具金属反光,头顶两侧各具有一束能耸立起而羽端呈方形的耳羽簇,下背和腰的羽毛边缘披散如发状;翅稍短圆;尾羽18枚,尾长而逐渐变尖,中央尾羽比外侧尾羽长得多,雄鸟尾羽羽缘分离如发状;雄鸟跗跖上有短而锐利的距,为格斗攻击的武器,近年来还发现距的长度与其所拥有的配偶数量明显相关,是雌鸟选择配偶的一个重要标准。
环颈雉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几个亚种,颈部都有白色颈圈,与金属绿色的颈部,形成显著的对比;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
环颈雉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在其自然范围内,该物种以水果、种子、叶子、芽等植物物质和少量动物物质(例如昆虫)为食。在它的引入地,是杂食动物,以多种食物为食,更喜欢大型、能量丰富的食物,如栽培谷物、桅杆和水果。
环颈雉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中亚、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缅甸东北部。环颈雉在中国、韩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特别丰富,在欧洲某些地区也很常见。它们被引入这些地区用于狩猎和观赏目的。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在中国和美国都有大量养殖。
【形态特征】
雄雉羽色鲜艳华丽,有较宽的白色环颈,故名环颈雉。环颈雉亚种甚多,个体大小和羽色变化亦大,但基本特征相同,现仅以环颈雉东北亚种为例描述如下:雄鸟前额和上嘴基部黑色,富有蓝绿色光泽。头顶棕褐色,眉纹白色,眼先和眼周裸出皮肤绯红色。在眼后裸皮上方,白色眉纹下还有一小块蓝黑色短羽,在相对应的眼下亦有一块更大些的蓝黑色短羽。耳羽丛亦为蓝黑色。颈部有一黑色横带,一直延伸到颈侧与喉部的黑色相连,且具绿色金属光泽。在此黑环下有一比黑环更窄些的白色环带,一直延伸到前颈,形成一完整的白色颈环,其中前颈比后颈白带更为宽阔。上背羽毛基部紫褐色,具白色羽干纹,端部羽干纹黑色,两侧为金黄色。背和肩栗红色。下背和腰两侧蓝灰色,中部灰绿色,且具黄黑相间排列的波浪形横斑;尾上覆羽黄绿色,部分末梢沾有土红色。小覆羽、中覆羽灰色,大覆羽灰褐色,具栗色羽缘。飞羽褐色,初级飞羽具锯齿形白色横斑,次级飞羽外翈具白色虫蠢斑和横斑。三级飞羽棕褐色,具波浪形白色横斑,外翈羽缘栗色,内翈羽缘棕红色。尾羽黄灰色,除最外侧两对外,均具一系列交错排列的黑色横斑;黑色横斑两端又联结栗色横斑。颏、喉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胸部呈带紫的铜红色,亦具金属光泽,羽端具有倒置的锚状黑斑或羽干纹。两胁淡黄色,近腹部栗红色,羽端具一大型黑斑。腹黑色。尾下腹羽棕栗色。
环颈雉雄鸟头部具黑色光泽,有显眼的耳羽簇;眼周宽大,裸皮鲜红色;满身点缀着发光羽毛,多为墨绿色至铜色至金色;两翼灰色;尾长而尖,褐色并带黑色横纹。
环颈雉雌鸟形小而色暗淡,周身密布浅褐色斑纹,羽色亦不如雄鸟艳丽,头顶和后颈棕白色,具黑色横斑。肩和背栗色,杂有粗著的黑纹和宽的淡红白色羽缘;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羽色逐渐变淡,呈棕红色和淡棕色,且具黑色中央纹和窄的灰白色羽缘,尾亦较雄鸟为短,呈灰棕褐色。颏、喉棕白色,下体余部沙黄色,胸和两胁具黑色沾棕的斑纹。
大小量度
【栖息环境】
环颈雉适应的环境非常多样,平原和山区,局部可达海拔3,000米。即使是农业地区也适合,只要那里的耕种不太集中,环境不太简单或人工化。它只是避开茂密的森林环境、干旱地区和非常高的山脉。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分布高度多在海拔1200米以下,但在秦岭和中国四川,有时亦见上到海拔2000-3000米的高度。主要产于杂草丛生的河流边缘、靠近耕种的丘陵地区以及正在耕种的平地。
【生活习性】
迁徙
环颈雉在其原生范围内可能会发生大规模迁徙,但在其引入地区范围内,环颈雉是定居的留鸟。
行为
环颈雉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善奔跑,特别是在灌丛中奔走极快,也善于藏匿。见人后一般在地上疾速奔跑,很快进入附近丛林或灌丛,有时奔跑一阵还停下来看看再走。在迫不得已时才起飞,边飞边发出“咯咯咯”的叫声和两翅“扑扑扑……”的鼓动声。飞行速度较快,也很有力,但一般飞行不持久,飞行距离不大,常成抛物线式的飞行,落地前滑翔。落地后又急速在灌丛和草丛中奔跑窜行和藏匿,轻易不再起飞,有时人走至眼前才又突然飞起。秋季常集成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进到农田、林缘和村庄附近活动和觅食。
叫声
环颈雉在领地的叫声是一种强有力的“hraah hraah”,音调相当高,很刺耳,头朝上发出,伴随着翅膀的响亮的两次拍打。警报声是一系列咯咯叫的双音节音符“kutuk kutuk kutuk......”。飞行时本身很吵,经常伴随着雄性和雌性的喉部叫声。
食性
杂食性。随季节变化而吃不同的植物性食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秋季主要以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植物叶、芽、草籽和部分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各种植物的嫩芽、嫩枝、草茎、果实、种子和谷物为食,夏季主要以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及部分植物的嫩芽、浆果和草子为食,春季则啄食刚发芽的嫩草茎和草叶,也常到耕地扒食种下的谷籽与禾苗。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进食。它的饮食包括植物来源的食物(各种种子、栽培谷物、嫩芽和芽、水果),但也包括无脊椎动物。幼鸟需要蛋白质,并且主要吃无脊椎动物。它们在5或6周龄时转变为明显的素食。
来源: 岳阳市科技馆李昶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