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全世界医学专家都坚持认为,在强酸性的胃环境中不可能有微生物存活。然而,有一种细菌以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生物学特性,成功地颠覆了世人们的认知。

这种细菌便是本文的主角——幽门螺旋杆菌,一种螺旋形、巧妙寄生在胃黏膜上皮组织中的细菌。它对氧气的需求不是很强,属微需氧型革兰氏阴性细菌。

临床数据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多分布于胃粘膜组织,有近八成的胃溃疡和九成半的十二指肠溃疡由它引发。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口腔入体,抵达胃粘膜后便开始定殖、转染。

依时间长短可引发不同病患,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周至数月),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等(数年至数十年)。

据估算,这一螺旋状微小生物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感染性细菌。地域、国度和种族等因素对其感染无显著差异,但一般而言男性感染率要高于女性,发展中国家要高于发达国家。

另外,该细菌传染性强,同一家庭患者感染菌种多为同一类型。此外,多数感染者在儿时便被感染,而一旦感染发生很难自然痊愈。需要强调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完全可以治愈的,而治疗的终极目标便是清除体内病菌。

这种微生物生存适应力极强,若不对症下药,易反复、难根除。“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是当前医学界较为流行的医治方案,具体涉及质子泵抑制剂和两种抗生素(“四联疗法”还需铋剂)。

其中,抗生素多为克拉霉素、庆大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等常见药物。如何选用则要依据细菌培养试验结果而定(选取敏感性抗生素),治疗周期通常为1-2周。

常言道,病从口入,保持口腔清洁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常伴有口臭)康复而言至关重要。这种微生物在水体中可长期存留,如在河水中可存留三年,自来水中可存活一周。

不喝未煮开的水和忌生食等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有利预防和治愈这一顽疾。此外,其他一些方面也要给予足够重视,如定期对餐具器皿进行消毒,及时更替旧损餐具,消毒采用高温杀菌,以及聚餐用公筷等。

科学家第一次和这种微生物打交道是在1875年。当时德国的解剖学家在胃黏膜上发现螺旋状细菌后,尝试着将其分离培养,但未获成功。此后,陆续有研究人员观察到相似结果,但也未能一探究竟。

于是,这种谜一样的微生物是否真实存在成为了一个议题。进入20世纪后,显微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又有不少人声称看到过此类细菌。

然而,就在它要正式登场,为人类所认知之际,美国人Palmer 1954年的试验结果阻碍了这一进程,而这一推迟就是二十多年。当时,他对一千多位胃病患者的胃黏膜进行了检查,未能获得证实这种微生物存在的证据。

时间的脚步来到1979年,澳大利亚人罗宾·沃伦(Robin Warren,病理学家)和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内科医生)通过合作,在对二十位胃病患者检查之后,终于确认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

随后,他们又投入大量精力,力图获取其纯培养物。然而,事与愿违,他们没能成功。其实,他们离成功仅仅一步之遥。因为,他们设定的培养时间过于短暂(两天左右),而幽门螺旋杆菌相较一般细菌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

所幸,他二人并未放弃,不断尝试,再尝试。终于在1982年,两位“执迷不悟者”获得了幸运女神的眷顾。一次,他们将接有细菌培养液的培养皿放入培养箱后,便回家过节了。

过节期间,欢乐的气氛令其暂时忘却了与实验有关的一切,这其中当然包括那几个培养皿。但当节后(五日后)他们重返实验室时,却意外地发现培养皿上长出了细菌。就这样,幽门螺旋杆菌首次离体培养了出来。

随后,他们继续深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和推测公之于众。他们希望学术界和医学界能够对这种细菌多加关注,因为它很可能与胃溃疡乃至胃癌相关,只有将其消灭,胃炎和胃溃疡才有望得以医治。

令人惋惜的是,他们的主张被无情的压制了。当时,围绕胃病治疗已有一条“成熟”且庞大的产业链,沃伦和马歇尔的理念对其构成的威胁是巨大的,资本家们不能容忍真相对其“甜头”产生影响。

这股抵制之风甚至吹进了学术界,他们二人曾先后两次将相关研究论文投稿国际知名学术刊物《柳叶刀》,但收获的却是连续拒稿。甚至,在微生物学界对其研究认可后,医学界仍维持原判。

长期的打压,令二人极度抑郁。1984年的某一天,马歇尔含恨喝下了一杯幽门螺旋杆菌培养液。随后,呕吐、腹痛不止,并在之后的数次检查中证实了胃炎的发生和大量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

1986年,马歇尔移民去了美国。在这里,他仍未放弃他们的主张。渐渐地,人们开始直面这一细菌,并于1989年正式将其命名为幽门螺旋杆菌。世界医学界也开始拨乱反正,承认胃炎和多数胃溃疡是由这种细菌所致,并推荐以抗生素进行治疗……

正是由于沃伦和马歇尔的研究,正是由于他们的勇气,更是由于他们的坚持,千千万万的胃病患者才终获福音。他们是伟大的,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就是对他们杰出工作和励志人生的最佳肯定与褒奖。

拓展资料——四联疗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以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的主要成因之一。相较“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应对幽门螺旋杆菌更胜一筹。该法用药包括铋剂、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以及两种抗生素。

表1、“四联疗法”常用铋剂、PPI和抗生素

另外,在对感染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辅以其他措施(如改变饮食和卫生习惯)。治愈后,需严防复发。

-END-

本文为《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首发,任何媒体转载时须保留《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名称及微信号。未经许可,严禁对包括标题在内的任何改动。

文中图片大部分引自网络,如不慎侵权请告知。欢迎朋友们就内容进行斧正,一切为了更好的科普。

来源: 胖魔王的科普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