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据有关统计,2023年,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666起;2024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146起。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复杂,其中降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强降雨多发频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由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而我国大多基层地处山区、地质灾害更是多发易发,这为原本应急管理能力薄弱的基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使其成为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重点工程。
一、强降雨地质灾害特征
一是高位性。高位是指发生地质灾害的源区往往地处山体的中上部斜坡陡峭部位,地质调查人员往往难以到达,有些灾害隐患甚至处于人迹罕至的部位或无人区,传统的人工调查、排查手段已很难发现其隐患的存在。二是隐蔽性。受复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件、地层岩性等综合因素影响,地质灾害的成灾机制、发展过程难以预测,如,强降雨地质灾害不仅在降雨期间发生,雨后光照使土壤水分蒸发、土层松动,也易成灾。此外受植被覆盖等因素影响,灾害发生位置难以被发现和准确把握,如,西南山区大多植被茂密,斜坡变形迹象和滑坡征兆因被植被遮挡,往往较难发现。三是突发性。强降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成灾时间短、没有明显的临灾征兆,提前识别和发现隐患难度大。如,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在很短时间里即掩埋房屋、庄稼、人畜等,摧毁各种设施,冲毁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庄、城镇。四是群发性。强降雨往往会在同一地区同时触发多个地质灾害事件。如,2024年4月,广东韶关江湾镇因暴雨引发发生多处山体滑坡,6个村受到影响;7月底,受台风“格美”影响,湖南资兴多个区域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导致所有乡镇不同程度受灾。五是复杂性。地质灾害是多种动力作用过程的产物,其发生的地点、时间、规模和强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不仅表现在地下情况的难以把握,还表现在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涉及因素复杂多样而难以预测。六是动态性。地质灾害隐患具有很强的动态变化性。由于构造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的变化、各种内外力地质过程的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隐患也在相应发生着变化,没有发现隐患的地方可以出现新的隐患,小的隐患可以发展成大的隐患,甚至灾害的类型也可以发生变化。七是破坏性。大型滑坡、崩塌在启动后,流动距离可达数千米乃至数十千米,使灾害范围扩大,并且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使得灾害的影响和损失往往呈数量级放大。2024年1月22日,云南镇雄县塘房镇凉水村山体滑坡灾害,崩塌体方量约5万立方米,造成44人死亡;7月20日,四川雅安汉源县因暴雨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通信、道路、桥梁中断,造成41人死亡失踪。7月中下旬,陕西宝鸡、商洛等地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造成95人死亡失踪。
二、防治存在问题
(一)风险源头管控不足。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仍以“看住”已知隐患点为主,对以往不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关注较少,对区域上的风险识别、评价与管控刚刚起步,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还未做到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的充分衔接,产业布局对重大地质灾害风险考虑不够、管控不足,缺乏科学论证的选址,导致灾害风险增大。专家指出,近年来,部分地区山区风景区旅游业旺盛,郊区民宿快速发展,但在选址、规划和工程设计中,对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风险防范仍显不足。
(二)监测预警系统不完善。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和自动化地质灾害监测点网覆盖度不足,偏远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监测站点布设难度大,存在监测盲区。大多隐患地处高位并被植被覆盖,传统的人工调查排查在一些地区进行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已显得无能为力。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监测设备陈旧,精度不足,监测预警精准度较高的多普勒雷达覆盖率较低,精准预报的关键技术还未得到解决,重大地质灾害综合预警模型尚不成熟,预警指标不适用。群测群防员普遍存在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状况,亟待加强对其专业技能的相关培训和技术装备的配备,提升群测群防的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三)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各地各部门发布主体、发布内容、发布程序未统一明确,相关部门在“怎么发”“发给谁”“发什么”等方面尚未明晰;发布流程不规范不闭合,信息传递不通畅无确认,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是否收到预警信息、收到后是否继续传递到最末端、末端是否采取防范措施等缺乏跟踪,容易造成收到预警后不作为的情况产生。部分地区暴雨临灾预警“叫应”具体内容和责任部门不明确,一些村组存在有“叫”无“应”,最后一公里不落实。如,2024年7月17日汉源县气象台和相关部门多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和山洪灾害黄色预警,仍未及时启动有效的应急响应,最终在7月20日凌晨发生了严重的山洪和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专家认为,这一案例充分暴露了基层应急预案的实用性、针对性不足,往往以严重后果为启动条件,导致应急响应启动偏晚,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四)基层应急能力亟需提升。基层管理部门人员力量不足,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科室股室人少事多,难以全身心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另外由于基层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大、专业化程度不足、监测站网老旧设备较多、监测设施智能化程度不高、覆盖面不广等特点,当灾害突然发生时,难以迅速有序组织群众疏散避险并采取有效的防范应对措施。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人员综合协调力量不足。灾害发生时,无法有效组织各级力量参与基层抢险救援,一线工作存在失序风险。由于缺乏足够的应对极端洪涝地质灾害的经验,基层工作人员往往难以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导致应急措施执行延缓,降低灾害应对的整体效率。
(五)防灾意识薄弱。有的领导干部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存在侥幸心理、麻痹思想,对防汛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群众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不足,在发生险情或灾害时,不能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转移避险。尤其农村存在“低设防”现象,“防灾弦”处于松懈状态。一些地区的村民可能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地质灾害是“老天爷要惩罚咱们,有啥法子呀”,而非可以通过人为努力进行防范。还有的地区,村民着眼于自身的小天地,只关注到自己的利益,认为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与自己无关,是村级组织的任务,对于需要长期投入的防灾减灾措施并不感冒,忽视了其长远效益。面对地质灾害只是被动防守,如有的农村居民考虑到劳作、出入方便、省钱等因素,存在侥幸心理,仍在切坡建房、或堵塞排水渠。如,2020年8月21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富泉镇中海村6组发生山体滑坡,造成9人死亡失踪,这9人是转移后又私自返回家中后被突发滑坡掩埋。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灾后治理向灾前预防转变。坚持防灾工作重心前移,持续加大对地质灾害成因、分布规律、演化规律和灾害发生机理、综合监测预警基础的研究。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中,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风险和潜在危害。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避免将重要的人口、经济和生态功能区域置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需要对不同地质环境的区划进行详细研究和评估,确保土地分配和利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探索“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逐步建立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风险管控模式。加强农村宅基地选址,合理布局农村宅基地,最大限度地避让地质灾害危险区、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和隐患点。
(二)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持续开展全国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重大隐患综合遥感识别,加快实施对重点集镇人口聚居区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开展1:1万地质灾害精细调查工作,提高隐患精细识别水平,加强重要区域和重大隐患动态监测,为针对性开展排查巡查、监测预警提供“靶区”。加强新型监测装备研发、预警方法研究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解决好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的预警预报等问题,集中力量对远程高位隐蔽滑坡体监测诊断、远程大型泥石流调查监测以及有效预警预报等行政指挥关键问题加强攻关。加强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点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网络。利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加快老旧监测设施的维护和数字化替代,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完善山丘区避险转移预警指标,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当地雨量、水位等山洪灾害转移预警指标。
(三)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加快构建自然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切实做好降雨期间提前转移紧急避险及应急准备各项工作。破除部门间壁垒,将山洪纳入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与泥石流、滑坡等地灾一起管理,建立灾害链防御机制。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预警响应闭环管理制度,明确各有关单位响应责任和措施。加强区域气象风险预警、专业设备预警与群测群防的高效联动,提高应急响应的协调性。
(四)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域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体系的组织领导,细化制定属地群测群防管理制度,更新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引导鼓励村组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给予群测群防员工作经费、补助或补贴,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和信号稳定的通讯设备,应考虑为个别强降雨期经常性信号中断区域隐患点配备卫星电话、太阳能或手摇式自主充电设备。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防灾知识培训,不断提升群测群防干部群众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建立多种渠道,如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及时高效向公众传递灾害预警和应对信息,提高应急响应效率。重点加强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并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
(五)构建地质灾害保险体系。构建市场主导、政策支持的地质灾害保险体系,引入社会力量有效应对和分担灾害风险,形成“政府前端投入、保险后续服务”可持续驱动模式,提高风险管理效率,促进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风险预警和社会公众风险意识普及等工作现代化。加快发展自然灾害保险业务,建立地质灾害保险试点,将地质灾害保险纳入自然灾害综合保险范围,开展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综合保险工作。同时,在现有“低频高损”巨灾保险基础上,融合地质灾害“面广散发”致灾特征,探索推动相对“高频低损”的地质灾害保险产品落地。
(六)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活动,面向全社会开展多形式的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定期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开展防灾应急演练,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引导群众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地、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针对重大工程建设活动区、重要隐患点、极高-高风险区,汛前督促有关责任单位面向受威胁人员至少开展一次应急避险演练。把预防地质灾害和防灾避险的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防范地质灾害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来源: 安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