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给公共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层作为突发事件的前沿阵地,使其成为灾害事故直接影响的区域。而大多基层往往地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导致森林火灾多发易发,这为原本应急管理能力薄弱的基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基层森林火灾防治工作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把加强森林火灾防治作为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重大工程来抓,以提升基层应对森林火灾的能力。
一、森林火灾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测监控预测预警能力不足
一是“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还未全面形成。由于部分基层地处高温、高寒、雨雪、雾霾等天气条件下,使得塔台监测、雷达监测等受地形地势、自然条件的影响,在高恶劣天气条件下不易进行监测,并且对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高,在实际应用中不够成熟,使用频次低。二是监测设施准确性不够。大多基层地区主要采取瞭望台观测、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定点观测、人工巡查巡护等传统方式进行防火监测。导致监测覆盖面、监测频率、监测准确性普遍不足。三是监测设施不足。部分基层仍然以人工监测为主,人力资源匮乏,瞭望塔数量较少,设备老化,配套设施简陋,这一问题尤其明显。
(二)基础设施装备不够完善
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部分基层地区由于经济贫困、公共财政困难,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滞后,如标准化防火通道、标准化消防水池、停机坪、直升机取水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难以满足扑火需求。二是通信保障困难多。部分基层海拔高,山大沟深,通信保障往往面临很多困难,在断电、断网“两断”情况下,通信保障常常束手无策。三是装备建设非常落后。据了解,大多基层半专业扑火队伍装备建设非常落后,大型先进扑火装备严重短缺,如森林消防水车、水泵等配备严重不足,防范应对大火巨灾能力仍然不强。森林火灾灭火实践反复证明,当地半专业队伍是“打早、打小、打了”的最关键队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基层队伍不论从技术、人才、装备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不足。
(三)救援队伍协同演练不够
一是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虽然大多基层地区制定了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预案,但内容空洞,缺少联合作战协同救援的整体设计,操作性不强。二是联合作战体系不完善。在灭火实战时,联合作战体系和机制还不够成熟配套,谁主攻谁配属、谁联络谁保障等分工虽然明确,但因多方力量参与的联合演练次数少,各扑救队伍之间协同作战经验少,导致相互之间协同配合作战不够密切有效,存在沟通协调难、整合难度大、配合不娴熟的问题,尤其在人员调度、物资准备、水源运输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严重影响扑救效率。
(四)基层应急队伍能力不足
一是基层应急队伍人员流动大。部分基层村寨里留守的多是老人、小孩,加之基层地区财力困难,队伍工资待遇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额少,导致专业、半专业队伍不稳、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突出。专业队伍“建、管、养、用”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队伍的稳定和能力提升较为困难。二是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基层应急队伍组建时间不长,招募较为仓促,虽然接受了整训,但扑火专业能力还亟待提升。这些年来,基层虽然加大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用于保障队伍建设,但由于地方财力薄弱,投入仍显不足,尤其部分基层的护林护草员工资等经费保障存在较大缺口。
(五)基层群防群治能力不足
一是群防群治人员专业性不足。部分基层地区人口规模小、分散、贫困、乡村性以及低流动性等特点,使得群防群治人员大多以兼职为主,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年龄较大,专业性差。以四川凉山州为例,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常驻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群防群治人员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二是群防群治人员培训教育少。由于部分基层地区安全文化参与意识和安全文化建设意识薄弱,再加上“双语”宣传不深入,部分不懂汉话的少数民族群众不会听、听不懂,安全文化生活十分单调贫乏,还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师资,群防群治人员往往难以接受系统的、全面的培训,大多存在课时不足、参与度不够,技术能力薄弱等问题。
二、优化基层森林火灾防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火灾风险动态预警能力
一是加强科技投入。建设适合基层地区特殊自然环境的监测预警系统,提升森林火灾监测感知、评估研判、预测预警等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物联网远程监测等信息化手段,创新推广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即报系统。二是搭建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融合电子政务、大数据中心、森林消防业务系统、消防物联网等资源搭建森林消防大数据平台,实现精确预测、精准监督。三是加强巡护监测。扎实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隐患排查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强化巡护监测、林牧区施工动火作业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刚性落实大风天气输配电线路停运避险措施和高火险时段停止野外施工动火作业规定,加大野外违规用火行为查处力度。
(二)加强基础设施装备建设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专项国债项目建设,推进火险多因子综合监测站布设,强化林火视频监控、火险综合监测站,持续推进“两点一哨”、防灭火通道、生物防火林带、消防水池、避雷塔、野外停机坪、航空取水点、通信基站、应急指挥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加快推广机群灭火、无人机巡护、红外探火等新技术。二是加强装备建设。加强以水灭火、个人防护等装备建设,充实专业扑火队消防水泵、风力灭火机、割灌机、巡护侦察无人机、专业扑火队单兵装备等装备,配备适合基层山区路况的专业车辆,确保出现火情能够快速、高效、安全的开展灭火作业。尤其要抓实偏远地区乡(镇)级半专业扑火队伍装备建设,这是目前最紧迫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三)优化森林火灾预警响应机制
一是健全预警发布体系。编制统一的森林火灾分级分类预警工作规程,明确部门、层级权责,建立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工作会商、预警信息发布、风险隐患共查、应急救援联动等工作机制,形成统一发布与分行业发布相结合、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网络状预警发布体系。二是加强跨地区跨部门应急联合演练。按照总体筹划、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原则,整合各地区、各部门、各力量单元的预案和行动方案,以联合预案编制为抓手,明确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信息通报、指挥协调、队伍和装备调用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与职责,将联动内容细化、联动方式规范化,经常性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应急联合演练,提高跨区域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四)持之以恒推进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一是建立国家队与地方队联防联训联扑机制。深化国家队与地方队联防联训联扑机制,常态化开展实战训练、“教官团”送教培训,全面指导提升基层应急能力。二是制定详实的演练计划。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乡镇应急处置办法和村组处置流程,制定乡镇半专业扑火队伍、企业和群众义务扑火队伍年、月、周训练演练计划,加强扑火技能训练、安全知识培训和灭火实战演练,磨合作战默契度,提高队伍战斗力,提升扑救处置实战能力。三是完善基层协同灭火机制。各协同单位加强日常沟通对接,建立完善协同灭火机制体系,发挥联合作战效能,真正做到“工作一盘棋、行动一条心、指挥一体化”。并针对现场指挥、扑火技能、安全避险等方面协同作战能力进行实战模拟考核,对队伍效能进行评价。
(五)健全基层监测预警体系
一是健全各级护林员队伍体系。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进一步细化负责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和护林员的职责。通过“多网合一、一岗多能、专兼结合”的原则,整合现有护林员、山洪地质灾害员、灾情信息员、安全生产管理员、气象信息员等网格资源,加强与综治网格员融合,明确乡镇(街道)统一归口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内设机构,与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实行一体化运行,统筹联动,资源共享。二是探索将社会力量纳入护林员队伍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有较好专业素养的专业队伍,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引进公益服务经验丰富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基层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人员作用,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灾情服务体系建设,与基层灾害员形成合力。
来源: 安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