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冬至之“冬”,自然是严冬之意;“至”是到了的意思,作为冬天的第四个节气,冬至清楚明了地昭示着凛冬已至。在民间,冬至也被叫做“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中国人过冬至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去寻觅一番冬至的乐趣吧!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

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年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冬至到底有何魅力得以比肩呢?一是因为古人(周秦时代)把冬十一月作为正月,因此冬至变为了岁首,成为一年的开端之日,冬至自然也就成为了众多节日中的“C位”;二是因为冬至被认为是“大吉之日”,古人觉得从这一天起气温开始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还有一种说法则是,冬至作为节日来源于汉代,汉代冬至是“冬节”,因此是比较重大的节日。这样看来,“冬至大如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冬至当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古人认为,“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也意味着最寒冷的日子即将到来。因为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来回运动的,冬至这天,地球在接近其轨道的“近日点”,运行的线速度和角速度较大。当北半球是冬季的时候,太阳直射南半球,到了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太阳直射点离北半球最远,北半球接受日照时间最短,因而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此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往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白昼时间也逐渐变长。

古人如何知“冬至”?

早在春秋时期,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发明了判断冬至日的测量方法——立竿测影,即通过观察物体影子的长短,判断冬至和夏至。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在距离赤道之南最远的时候,物体的影子最长,即为冬至日;相反,影子最短的时刻为夏至。因此冬至又被称为“日长至”,夏至被称为“日短至”。

古人如何过冬至?

古人对冬至的热爱与期待不比我们今日对除夕的热情低。在这一天,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或庄重或温馨,圆满地展示着古人的期许与情趣。

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了祭祀祖先的节日。尤其到了唐宋时期,地位尊贵的天子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寻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以后,民间还衍生出了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因此冬至又被称为“小年”。

从冬至日开始,民间还有“数九”的习俗,即从冬至当天算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以此类推,共数九个“九”,八十一天。过完九个“九”,便会寒尽春来,大地回暖,这也就是“数九寒天”的来历。由于天气寒冷,人们闭门居于家中,“数九”的消遣方法应运而生,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等,古人编出了各种谚语和顺口溜,时至今日有些依然朗朗上口。

冬至民间还流行相互馈赠礼物。比较风雅的形式有互赠“九九消寒图”,即每天在图上画一枝素梅,每枝有九朵梅花,每朵花有九个花瓣,共八十一个花瓣,每天画一瓣,直到“数九”天过完,完成一幅完整的画作,以此表达对融融春日的期待。民间则有互赠鞋帽的习俗,手工刺绣的鞋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流行。

此外,冬至还有“藏冬冰”的习俗,即在用冰块搭建的藏窖中,藏入各种鲜果,封闭严实,等到春后取出再到集市上售卖,保持得十分新鲜。南方沿海居民也会在冬至日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主要为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冬至还是美食节

我们常说中国人是最热爱美食的,除夕夜的珍馐美味,元宵节的甜美汤圆,中秋节的滋味月饼……美食为中国人的节日增添了无数的乐趣,冬至自然也不例外,诸多美味都可在冬至这天尽情享用。

冬至北方的饺子和南方的汤圆,自然是餐桌上的重头戏。此外,不同的地区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美食习俗。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有喝羊肉汤的习俗;苏南人在冬至当天会吃大葱炒豆腐;姑苏地区,有冬至夜喝冬酿酒的习俗,冬酿酒做法可谓妙极,是一种加入桂花酿造而成的米酒,香气宜人;闽南地区的人们会在冬至享用姜母鸭,具有驱寒强身的功效,十分滋补;湖南人冬至会专门制作“冬至肉”,通过阴干和风干的方式制作各种腊鱼腊肉,以备第二年食用,所以又有“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的说法。

由此看来,古人的冬至生活可谓相当丰富精彩,中国大江南北的冬至美食更是令人垂涎。又是一年冬至日,今天你想好怎么过了吗?(作者:程方洁)

科学性把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地理学科一级教师王和意

参考来源: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唐诗全解》、《天象》

来源: 中国数字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