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洪水滔天,民不聊生。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带着百姓因势利导、疏浚河道,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治伏洪水,大地重获生机。
但治水的故事并未终结,在遥远的岭南大地,那里的人民也演绎了不朽的治水传奇......
早在先秦时期,南越王赵佗在河源沿东江修建岭南最早城邑,在广州凿井取水,修建南越国木构水闸,这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水闸遗址。
东汉时期,袁氏族人在今连南三江至连州龙口一带开拓良田,修筑水渠,筑成珠江水系第一个拦河筑坝的水利工程——“龙腹陂”,作为北江流域秦汉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龙腹陂历经1800余年,至今仍造福于民。
南北朝时期,岭南民族领袖冼夫人,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并且亲自率领百姓把儋州县城迁往离海较远的东南方,避免了每年暴雨台风浸害,使人民安居乐业。
唐宋时期,韩愈在潮州不到八个月的时间,在当地驱鳄除害、筑堤防洪、治水兴农、发展桑织,潮州人感恩千年,建祠立碑,从此有了韩江、韩山。
在惠州,苏轼捐赠了御赐的犀带修建东、西新桥,沿西湖修建苏堤,“两桥一堤”不仅造福了百姓,还增添了“苏堤春晓”的浪漫景致。
在广州,苏轼设计了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工程,解决了广州百姓的饮水难题。
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期间,治理西江水患,围堰造地、排沥屯田、掘井取水,开创了珠三角桑基鱼塘式农业雏形,在完善防洪排水体系的同时,又大大增加了可耕种的土地,使之地尽其利、水尽其用。
明清时期,出生于广东的“治水状元”庄有恭著《三江水利记略》,把兴修海塘作为工作中心,在江浙治水的政绩显著,其治水思想和方法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革命领袖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首次提出修建三峡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设想,为中国水利事业绘制了宏伟蓝图。
从瘴疠之地到鱼米之乡,一代代岭南人民治水患、兴水利,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篇篇沧海桑田的治水篇章。
来源: 科普打工人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