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文化交流有过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一次传入的起点,是明末清初;从地域上来说,就是澳门。”


相传一艘渔船航行时突遇狂风雷暴,危急关头,一位少女站了出来,下令风暴停止。人们在她上岸的地方,修建庙宇供奉她。
妈祖阁(华人俗称妈阁庙)创建的确切年份至今未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葡萄牙人未登陆澳门时就有妈阁庙。
400多年前,葡人从妈阁庙附近上岸后,问当地居民:“这是什么地方?”因为语言不通,当地人回答说这里是“妈阁”。葡人误以为“妈阁”就是这里的地名,于是葡人把“妈阁”称为“MACAU”,译成中文就是“澳门”。
这一历史性的误会一直沿用至今。
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也说:“MACAU不是我的真名。”澳门民间也流传一种说法:“先有妈阁庙,后有澳门城”。可见妈阁庙历史之悠久。

妈阁庙坐落在澳门半岛的西南面,沿岸修建,背山面海,庙内有“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弘仁殿、观音阁等4栋主建筑,分别建于不同时期。弘仁殿规模最小,是一座3平方米的石殿,相传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正觉禅林规模最大,创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神山第一”殿由官方与商户合资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上述三殿均供奉天后妈祖,观音阁则供奉观音菩萨。


因海而兴
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来安排远东的贸易活动。每年的5-6月萄牙人顺着季风将印度的胡椒、苏木、象牙、檀香带来,也将丝织品、瓷器带往日本、欧洲,澳门逐渐纳入了全球化的远洋贸易之中。
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澳门诞生了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也印制了中国境内最早用西方铅合金活字排印的第一部中文书籍——《华英字典》。

1887年,葡萄牙政府通过外交手续正式占领澳门,一百多年间澳门作为葡属殖民地,在广东传统生活方式外融合了海洋文明、西方现代文明,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形式,呈现着海港城市和传统中葡聚居地的典型特色。

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重要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圣保禄教堂附属于圣保禄学院。该学院于1594年成立,1762年结束,是远东地区第一所西式大学。1835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圣保禄学院及其附属的教堂,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阶。
自此,这便成为世界闻名的圣保禄教堂遗址。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国传统牌坊,将之称为大三巴(“三巴”即“圣保禄”的粤语音译)牌坊。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澳门,葡萄牙人居住生活留下了许多建筑,大三巴牌坊便是其中之一,西方的宗教与教育也在澳门这片土地上生根,海上的贸易后带来了海外的文明。此外,还有许许多多葡式的民居与教堂,这些充满西洋风情的建筑成为了澳门的著名景点。

港务局大楼,原称摩尔兵营(Quartel dos Mouros),俗称水师厂,由一位意大利人卡苏杜(Cassuto)设计,1874年建成,是当时由印度来澳的警察的营地,可驻二百多名官兵。1905年大楼改为港务局和水警稽查队的办公地点。

港务局大楼建筑位于妈阁山边,建在一处由花岗石围筑而成的平台上,是一座受阿拉伯及哥特建筑影响的砖石建筑,除了近妈阁山一侧外,建筑物三周均有宽达4 米带有尖拱券的回廊环绕,这种廊式除了便于观赏风景外,同时也是建筑对本地气候的反映。

由于港务局大楼位处于妈阁内港入口附近的山坡地,其楼顶设置的台风信号站让渔民、船只与居民得知风球信号。
港务局大楼作为殖民时代的产物记录了西方殖民者在这里执政的历史,也见证了澳门港口的一段段往事。


站在灯塔的瞭望台远眺,澳门的现代与繁华尽收眼底。远处的跨海大桥、旅游塔等现代建筑,与近处的大三巴、板樟堂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多年前的这里,可以遥望扬帆破浪的远洋船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往返于中国和欧洲。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西方文化的交融,都在这里展现。


图片来源:澳门文化遗产网站
坐落于山顶的西望洋圣堂(亦称“主教山小堂”或“海崖圣母小堂”)建于1622年,为昔日天主教澳门教区的主教府邸,盖有哥德式教堂尖顶。
路环渔村,向北延至旧渡轮码头,向南则延伸至谭公庙。路环渔村仍保留着昔日渔村悠闲僻静的古朴风貌,还是著名的安德鲁蛋挞(葡式蛋挞)的发源地,如今已成为游客“打卡”的新热点。

葡式蛋挞,又称葡式奶油塔、焦糖玛琪朵蛋挞。1989年,英国人安德鲁·史斗(Andrew Stow)将葡挞带到澳门,改用英式奶黄馅并减少糖的用量后,随即慕名而至者众,并成为澳门著名小吃。

变迁与新生
中国近代史上,澳门成为过远东重要的港口繁盛一时,也因为鸦片与苦力贸易被人诟病,抗日战争期间葡澳政府作为中立方,既为同胞提供避难、援助抗日救国人士,也在日本的威胁下,为日军行动提供帮助。



无人机拍摄的澳门旅游塔、西湾湖、南湾湖景色。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来源: “海洋档案”微信公众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海洋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