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文提到,马什和科普两人的战场从报刊上的口水仗演化为了化石采掘场的野蛮械斗,而在进行着这些明里暗里的对抗时,二人也没有忘记他们进行化石战争的初衷,都在疯狂的抢先发表论文和描述新物种,彼时的美国古生物界在二人的恶性竞争下乌烟瘴气,“放卫星”、抢发、剽窃、抄袭已经司空见惯、屡见不鲜,近功近利的学术氛围使科普的老师,当时美国古生物界的掌门人雷迪一怒之下宣布退出古生物界并不再参与任何有关研究。

而随着雷迪从学界的话事人变成前话事人,正所谓人走茶凉,雷迪隐退没有带给两位科学家任何的反思,反倒因为少了雷迪的阻碍而使两人的学术不端和造假更加猖狂。下面我们以化石战争中最知名的两次令人啼笑皆非的学术错误来一窥那个混乱的年代。

有齿的无齿翼龙

时间回到1870年,在堪萨斯州出土了美洲第一批翼龙化石,这一批翼龙化石的尺寸显然要比之前马什和科普在欧洲的同行研究的翼龙化石大上许多倍,于是收到化石的两人立刻敏锐地察觉到谁要是能先对这种物种进行研究并为其命名描述的话,无疑会帮助自己在学术名望上狠狠的压上自己的死对头一头。于是二人立刻带领自己的团队出发前往发现翼龙化石的岩层,意欲抢在对手的前面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化石。而当时已经被二人掌握的翼龙化石中缺少了一块至关重要的头骨化石,于是马什和科普不约而同地将发掘的重点放在了寻找头骨上。先到达的马什为了抢在随后几天就到的科普的前面只得匆匆地在化石坑里寻找类似于头骨的东西。或许是来的一路上都一直在念叨着头骨,进入发掘场的马什显然已经有些神智不清了,他感觉自己就像是被上帝眷顾了似的,一进入发掘场马什立刻对一块长满了牙齿的头骨“一见钟情”。正所谓“多看一眼就会爆炸”,马什立刻让手下将这块“白月光”化石打包装箱迅速运回耶鲁大学以供自己研究。不过马什显然是只记得自己是来找头骨的,而忘了自己要找的是一块翼龙的头骨,此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将一个什么样的“大宝贝”带回了耶鲁大学。

与此同时,姗姗来迟的科普也带着同事来到了马什之前来过的地方,好在当时的马什还没有走火入魔到发掘之后就要炸毁发掘场的程度,这才给科普留下了一些自己的“残羹剩饭”,无奈的科普只能在剩下的混乱的发掘场中寻找自己可能用的上的翼龙头骨,然而“苦心人,天不负,两百化石有遗珠”科普还真就在马什发掘剩下的地方找到了两枚保存精美的翼龙头骨化石。大喜过望的科普一边嘲笑着老对手的粗心一边火急火燎地赶回费城。

此时,抢先一步的马什已经完成了化石的拼装,看着自己拼装出的一具有着长满牙齿的长方形大嘴的翼龙骨架,马什觉得自己的这具化石和欧洲的同行之前发现的那些小一些的翼龙并无两样,而这具翼龙的庞大体型一定会在学术界和民众之间引起轰动,他则将获得这次与科普竞争的胜利,只不过他似乎没有注意到他拼装的这具化石头骨和脊椎的接口处有巨大的缝隙,或者说马什认为那里不过应该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没有被发现的小骨头罢了。无论如何他的目标是抢在科普之前发表这个物种,于是时间就显得至关重要,马什也无暇顾及这些“小瑕疵”了。

(马什将他发现的翼龙归为翼手龙,图为翼手龙复原图,照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在一百英里外的费城,科普也知道自己的进度落后于马什,他只能加快自己的脚步拼装化石,并未自己的物种命名,他将拼装出的两具骨架命名为光影巨翼鸟掌翼龙(Ornithochirus umbrosus)[1]和鹰身女妖鸟掌翼龙[2](Ornithochirus harpyia)并立即进行发表。

(科普将自己拼装的两具翼龙骨架归为鸟掌翼龙,图为鸟掌翼龙复原图,照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然而,马什的文章还是先于科普的文章发表了出来,在1871年马什描述了欧文翼手龙(Pterodactylus oweni)随后又在1872年描述了大翼手龙(Pterodactylus ingens)和快翼手龙(Pterodactylus velox)正当万念俱灰的科普无奈的打开了马什的文章,却惊奇的发现自己的老对头在和自己相同的地方发现的这种翼龙竟然和自己即将发表的光影巨翼鸟掌翼龙和鹰身女妖鸟掌翼龙不同,马什的命名的欧文翼手龙(Pterodactylus oweni)有着满嘴利齿被马什归入了翼手龙类。科普一方面感到奇怪,另一方面又庆幸自己的研究不用担心被马什抢先发表了。而由于此时科普刚刚因为“短反蛇颈龙事件”而闹出了大笑话,因此也没有进一步追究自己和马什在翼龙头骨上的差别。

在马什发布了大翼手龙和快翼手龙的五天后,科普的论文也随之发表,二人发现的巨大的翼龙瞬间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在社会上也得到了巨大的关注,在当时发布的很多猎奇小说中都会以翼龙为原型创造巨大的天空怪物。正当人们都以为这一次马什和科普的争斗会以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包饺子合家欢”结局结束时,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先是马什的论文“暴雷”。原来就在第一篇论文发表之后不久,马什尴尬的发现自己为了纪念当时英国著名的古鱼类和古无脊椎学者欧文爵士(Sir .Owen)而命名的欧文翼手龙竟然早就被欧洲的学者用过了,想给欧文爵士拍马屁却被抢先的马什只好尴尬地在随后的通讯中将这种翼龙改名为西方翼手龙(Pterodactylus occidentalis)。当然因为优先率而给已经命名的物种改个名的现象由于当时的通讯并不发达所以也并不罕见。但随后科普的文章也出问题了。相比起马什的错误,科普的错误则显得更加滑稽,他在论文中给自己的物种命名的学名中“Ornithochirus”少拼了一个“e”将“Ornithocheirus”——鸟掌翼龙,写成了“Ornithochirus”——鸟掌翼“尤”。这个滑稽的错误让科普不得不公开道歉,并将鸟掌翼尤修改成正确的鸟掌翼龙。

然而这还没完,用现在的话讲叫“大的还在后面”,1873年就在马什和科普还在争执谁的标本和分类正确时,马什的学生威利斯顿(Samuel Wendell Williston)

(马什的学生,古生物学家威利斯顿,照片来源于Wiki百科,侵权联系删除)

惊奇地发现马什的大翼手龙和快翼手龙与科普的光影巨翼鸟掌翼龙和鹰身女妖鸟掌翼龙之间拥有完全相同的身体,却被装上了不同的嘴。意图搞清楚这件事的威利斯顿,前往了堪萨斯州,想要在当地寻找新的标本。这一去可不要紧,气运在身的“天选之子”威利斯顿一下子就发现了科普和马什二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一具完整的翼龙化石。

(无齿翼龙的完整骨架,注:此图并非威利斯顿获得的真实的无齿翼龙化石而是后人复刻的标本,照片来源于Wiki百科,侵权联系删除)
而化石赫然表明这种翼龙的的嘴里是没有任何牙齿的,这具标本的出现让之前争吵不休的马什和科普双双闭麦。如果科普是因为没有获得全部标本仅根据部分特征将这种翼龙错误地归为了鸟掌翼龙还有情有可原的话,那马什不但错误地将其分类成翼手龙类还离谱地将一个长满牙齿的嘴装到了翼龙的头上就可以说是错上加错了。而威利斯顿带来的这具完好的骨架最终被命名为了后世大名鼎鼎的无齿翼龙(Pteranodon)

(威利斯顿发现的无齿翼龙复原图,照片来源于Wiki百科,侵权联系删除)

科普和马什二人两人一个拿着错误的分类,一个不但拿着错误的分类还将化石变成了物种融合术,却在美国的学术界吵了一年多,也折射出当时二人畸形的竞争。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无齿翼龙的生活习性,它们生活在海边的悬崖上以近海鱼类为食,因此埋藏有无齿翼龙化石的岩层多为海相和陆相岩层的交界处,而那个被马什错误地安在了无齿翼龙头上的与无齿翼龙埋藏在一起的头骨后来被证明是剑射鱼(Xiphactinus)的头骨,也算是变相证明无齿翼龙的生活习性了。

令人迷惑的迷惑龙

说起古生物学历史上的悬案,如果说英国有辟而当人的话,那美国就不得不提一提迷惑龙和雷龙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爱恨情仇了。

1879年,外出的马什找到了数具缺少头骨的巨大的蜥脚类恐龙的化石,喜形于色的马什迅速对这些恐龙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命名为秀丽雷龙(Brontosaurus excelsus)[3]。而为了使自己的发现更具视觉震撼,马什玩了个小聪明,又做起了他化石融合的勾当。他将自己发现的所有雷龙化石中所有最大的骨头拼到一起,得到了一个“集众家之所长”的“超级雷龙”,而事情也正如马什所预料的,这具超级雷龙已经发布就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大家都对这种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充满好奇,而为了给社会的关注再加一把火,马什将这具融合化石的预估体长定在了25米,而体重则为40吨左右,大于了这种生物本来的大小。

(现藏于耶鲁大学皮博迪博物馆的秀丽雷龙化石,照片来源于Wiki百科,侵权联系删除)

然而即使公众对此并不知情,可做了亏心事的马什却对这个物种门清,在为了展览标本的完整性时,由于这一批化石中又恰好缺少了该死而又关键的头骨,马什只好“借来了”他之前发现的迷惑龙头骨拼装在雷龙的骨架上,然而这一借可不要紧马什随即尴尬地发现这个雷龙在按上了迷惑龙头骨后和他在1877年也就是雷龙发现的两年前,描述的阿贾克斯迷惑龙(Apatosaurus ajax)有亿点点相似,几乎就是完全变成了迷惑龙。但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节,马什只是在自己的小本本里记录了这件事,而没有将之公之于众,并把这件事带进了坟墓。

可纸终究包不住火,1903年,马什的学生埃尔默·里格斯(ElmerS. Riggs)发现自己老师发现的秀丽雷龙和阿贾克斯迷惑龙似乎是一个物种,但是为了保全自己老师的名节,端水大王里格斯想出了一个正常人绝对想不出的方法,一方面他宣布秀丽雷龙和迷惑龙存在相似性,雷龙属应该并入迷惑龙属,另一方面为了保全秀丽雷龙的独立性,他又提出,迷惑龙属的模式种仍为阿贾克斯迷惑龙,在取消雷龙属和秀丽雷龙的模式种地位后,将秀丽雷龙更名为秀丽迷惑龙(Apatosaurus excelsus)归入迷惑龙属但仍为迷惑龙属下一个独立的物种。但由于秀丽雷龙和阿贾克斯迷惑龙事实上为同一物种,而马什在1879年发现的被用来确立“秀丽雷龙”的正模中不包含头骨化石而使用阿贾克斯迷惑龙头骨(也就是实际之上这个物种自己的头骨)的秀丽雷龙和迷惑龙完全一样,为了避免这一结果,里格斯只好不讲武德地从科普发现的圆顶龙(Camarasaurus)的化石中“借”来了一个头骨按在了秀丽雷龙的头上,使其堂而皇之地摇身一变成为了能与阿贾克斯迷惑龙区分开的秀丽迷惑龙。

(由科普发现的圆顶龙的头骨,被里格斯装到了秀丽迷惑龙上,图为圆顶龙的头骨化石,照片来源于Wiki百科,侵权联系删除)

里格斯这一套丝滑小连招成功地迷惑了当时所有的学者,毕竟时至今日再来看里格斯的操作也令人感到无比的“迷惑”。总而言之,里格斯这一不讲武德的操作成功为老师的学术名望续命70年,直到1970年,古生物学家们才从里格斯设置的迷宫里走出来,取消了秀丽迷惑龙这个种,将其并入阿贾克斯迷惑龙,结束了这一长达100年的学术悬案。

不过不要着急离开,这件事在随后还有彩蛋,还记得之前提过的马什在自己的小本本记下了自己的错误吗,在1998年,一切成埃落定之后,耶鲁的研究人员,在皮博迪博物馆整理马什留下的手记时意外发现了马什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在笔记中,马什承认秀丽雷龙和阿贾克斯迷惑龙应该是同一个物种。

但雷龙这一名字实在太过深入民心,以至于古生物学家也不忍心废除这个已经家喻户晓的名字,1994年由古生物学家Filla、James以及Redman等人所命名的Apatosaurus. yahnahpin起初被归为了迷惑龙属,但1998年,古生物分类学家罗伯特·巴克(RobertT. Bakker)

(图为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巴克,照片来源于Wiki百科,侵权联系删除)

将A. yahnahpin改列为原雷龙的模式种Brontosaurus yahnahpin而重建了雷龙属。而根据刊登于PeerJ期刊的一项研究,在过去15年来,根据许多新的恐龙化石证据,葡萄牙和英国的学者运用统计分析,在比较雷龙和迷惑龙之间数百个骨骼特征后,发现两者有许多重大差异,试图重新界定迷惑龙属和雷龙属。但这些行为究竟是恢复了古生物历史上这一大名鼎鼎的名字,还是让雷龙和迷惑龙这两个名字本就混乱不堪的历史更加“迷惑”还有待时间来证明。

结语

在那个化石战争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时代,马什和科普二人为了争夺优先发表、命名的权利,闹出了不少乌龙,以至于那个时候几乎每个物种都要有来自科普和马什分别命名的两个名字,这一度给后来的古生物学的文献整理和研究带了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为了在噱头上战胜对方,数据造假、发现时间提前,抢夺其他科学家的发现成果更是历历在目。化石战争是个混乱的年代,无齿翼龙和迷惑龙的争端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客观的说,马什和科目的竞争毋庸置疑地促进了古生物学的发展,但是也无可避免的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下一篇文章,让我们走进化石战争的尾声,进入马什和科普二人的结算时刻,再去了解二人令人瞠目结舌的学术成就。

注释:

[1]关于科普发现的Ornithochirusumbrosus和Ornithochirusharpyia都没有官方的译名。考虑到“umbrosus”常被用于植物的命名来表示“巨大树冠遮蔽下的阴影”结合科普的明明习惯“umbrosus”这个词可能是科普用来表示这种翼龙巨大的翅膀会形成一片阴影,因此此处我译为了“光影巨翼”

[2]而“harpyia”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Harpy”(哈耳庇厄)。在古希腊神话中Harpy是人面鹰身的女子形象的怪物负责将死人带到冥王哈迪斯面前,现在被做角雕的学名。因此结合harpyia的本意将其译为了“鹰身女妖”

[3]Brontosaurus excelsus也曾被译为“华丽雷龙”或“卓越雷龙”

作者介绍:尚润生,2005年10月生,山东威海人,现就读于厦门大学,致力于古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及相关的科普工作。

来源: 润生和恐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