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在全球海洋战略格局中,航母作为海军力量的巅峰象征,承载着国家的海洋抱负与实力彰显。中国的辽宁舰,其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交织着辉煌成就与艰难挑战。

辽宁舰的前世风云

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诞生于 1985 年冷战军备竞赛的激烈时期。当时,苏联为巩固全球海洋霸权,倾尽全力打造这一海上巨擘,期望其成为苏联海军纵横大洋的关键倚仗。然而,苏联解体的风云变幻使“瓦良格”号的命运急转直下,建造工程戛然而止,它只能孤独地停靠在乌克兰造船厂码头,在风雨飘摇中等待未知的归宿。

1999 年,爱国商人徐增平挺身而出,以 2000 万美元成功拍下“瓦良格”号,为中国航母事业点燃了希望之火。但归国之路布满荆棘,受阻于土耳其海峡。复杂的国际政治和地缘博弈让土耳其提出苛刻条件,“瓦良格”号长时间滞留,产生高额停泊费和违约金,徐增平为此付出超 1 亿美金,其背后是对国家航母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每一分钱都承载着对中国海军崛起的殷切期望。

辽宁舰的性能初析

2005 年,中国科研人员和军工团队开启对“瓦良格”号的艰难改造征程。历经无数日夜的不懈奋战,2012 年 9 月 25 日,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中国航母时代的崭新篇章就此开启。

辽宁舰舰长约 304 米,舰体修长宛如钢铁巨龙,宽 70.5 米,满载排水量 6 万余吨,航行时如移动的海上堡垒,彰显着中国海军迈向深蓝的坚定决心。其飞行甲板广阔无垠,舰载机起降场面震撼人心。起飞瞬间,战机如离弦之箭加速冲向蓝天;降落时刻,尾钩精准钩住阻拦索,在短距离内实现高速制动,平稳着陆,保障了航母战斗群的空中作战能力。

辽宁舰动力系统强劲有力,犹如一颗强大的心脏。原有的蒸汽轮机动力系统,如 4 台 TB10 二蒸汽涡轮发动机和 8 台 KVG 四燃油锅炉等,为航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稳定航行提供了坚实保障。无论是日常巡逻的沉稳航迹,远洋训练的不惧风浪,还是紧急作战时的迅速响应,都确保了航母在复杂多变的海上局势下的机动性和持续性,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有力后盾。

舰载机作为航母战斗力的核心要素,辽宁舰可搭载多种先进战机,歼 - 15 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机动性卓越,在空中宛如敏捷的猎手,能灵活应对各种空中威胁;强大的武器挂载能力使其成为海上的火力担当,可对海、陆目标发动凌厉攻击;先进的航电系统如同智慧大脑,精准感知战场态势,与航母紧密配合,捍卫着祖国的海疆安全。

辽宁舰向战斗舰的转型之路

辽宁舰最初作为教练舰,为中国航母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但随着海军战略的发展,将其升级为战斗舰的需求愈发紧迫。这一转型过程涉及多项高科技设备的更新与改进。

在动力系统方面,对原有的蒸汽轮机动力系统进行翻新升级,旨在提升其动力性能和可靠性,确保航母在各种工况下都能稳定高效运行,为战斗状态下的快速机动和持续作战提供有力支持。

舰载电子系统也迎来全面升级。通过更新指挥雷达、通讯等系统,构建全新数据链,增设电子对抗系统和航空作战控制系统,大幅提高了航母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信息获取、处理与对抗能力,增强了其作战效能和生存能力,使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仍能有效指挥作战。

舰载武器系统同样得到强化。新一代海红旗 9B 远程防空导弹等先进武器装备上舰,显著提升了航母的远程防空能力,为航母战斗群编织起更为严密的防空网,抵御来自空中的威胁,保障整个战斗群的安全。

而弹射系统的加装更是关键一环。科研团队考虑加装电磁弹射器,以实现滑跃弹射双模式。弹射系统对于舰载机的快速、重载起飞意义重大,能极大提升舰载机的出动效率和作战半径,从而增强航母的整体作战能力。然而,这一技术的攻克充满艰辛。

在研发弹射系统过程中,科研团队遭遇重重困难。为解决关键问题,他们采用一种新型弹射材料。这种材料在理论计算和前期小规模测试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被寄予厚望。但在一次关键的弹射系统全功率实验中,意外发生了。当弹射系统启动,巨大能量瞬间爆发,新型材料却无法承受那难以想象的冲击力,在强大压力下轰然破裂。这一破裂引发连锁反应,弹射装置部分关键部件严重损坏,内部结构变形断裂,进而引发爆炸和火灾。

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力瞬间摧毁周边部分实验设备和防护设施,金属碎片四处飞溅,火光冲天,刺鼻浓烟迅速弥漫。尽管现场应急处置团队迅速反应,消防队员奋力灭火,救援人员争分夺秒搜寻,但仍造成 15 名科研人员和海军官兵不幸牺牲。这些英雄来自不同岗位,有专注航母技术研究多年的资深专家,他们为攻克技术难题日夜钻研、反复实验;也有负责现场操作和安全保障的海军战士,在危险面前坚守岗位,用血肉之躯阻挡灾难蔓延。他们的离去令人痛心疾首,但也更加激发了团队攻克难关的坚定决心。

事故发生后,科研团队迅速投入事故原因探究工作。经过对残骸的细致勘查和数据的反复分析,发现是对新型弹射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研究不够充分,尤其是在高压力、高温度下的力学性能和耐高温性能掌握不够精准,导致对材料的强度和韧性预估出现偏差,使其在实验中超出设计极限而破裂。

查明原因后,团队迅速调整方向,与国内顶尖科研机构携手合作,加大研发投入。经过无数次艰苦实验和优化,终于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高强度、高韧性且耐高温的弹射材料,各项性能指标远超之前材料,能够满足舰载机弹射系统在极端工况下的严苛要求。

同时,科研团队对弹射系统的整体设计和控制系统进行全面优化。采用更加先进的能量控制技术和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弹射过程中能量输出的精准实时控制和调节,确保能量平稳释放和有效利用;智能监测系统还能实时监测弹射系统运行状态,对潜在故障隐患提前预警并及时排除,大大提高了弹射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世界航母事故启示录

辽宁舰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在世界航母发展历程中,其他国家也遭遇过重大事故。

1967 年 7 月 29 日,美国“福莱斯特”号航母在越南沿海执行任务时,一架 F-4 战斗机挂载的火箭弹意外发射,击中停在飞行甲板上的一架 A-4 攻击机,引发大火和一系列爆炸。大火持续燃烧数小时,造成 134 人死亡、64 人受伤,航母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 7200 万美元,此次事故给航母的飞行甲板作业安全敲响了警钟。

1969 年 1 月 14 日,美国“企业”号航母在夏威夷附近海域进行飞行作业时,一架 F-4 战斗机挂载的炸弹意外爆炸,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多架飞机起火和爆炸。事故造成 28 人死亡、343 人受伤,航母飞行甲板被炸出多个大洞,经济损失巨大,这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航母舰载机弹药管理和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法国“戴高乐”号航母在服役后也多次出现故障。2000 年,其核动力装置出现冷却系统故障,导致航母航速受限;2017 年,在执行任务时又出现推进系统故障,被迫提前结束任务返回港口维修,影响了法国海军的作战部署和行动能力,凸显了航母核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辽宁舰经过最终专家评审,放弃弹射装置

辽宁舰仍然采用的是滑跃式跑道,其跑道长度约为195米左右,与陆地跑道相比,仅为陆地跑道的1/15 左右. 跑道位于航母的舰艏,呈一定角度向上翘起,这种设计可以使舰载机在较短的距离内获得足够的升力从而顺利起飞,保障了舰载机的正常起降作业,提升了航母的作战能力.

辽宁舰的价值升华

从军事战略角度看,辽宁舰推动中国海军实现从近海防御向具备一定远洋作战能力的重大转变,填补了中国航母领域的空白,极大提升了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力。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海洋形势下,拥有航母战斗群让中国在维护海洋权益、应对海上安全挑战、保护海上贸易通道等方面拥有了坚实力量支撑,能更有效地捍卫国家海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国家和平发展保驾护航。

在技术研发层面,辽宁舰的改造和各项技术突破为中国后续航母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从航母总体设计、建造工艺到舰载机研发、弹射系统攻克等各个方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母技术人才和科研团队。这些人才成为中国航母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中国船舶工业、航空工业、电子工业等多个领域技术进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链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工业制造能力。

从国家精神层面来说,辽宁舰的故事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精神的壮丽史诗。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让人们看到中国在实现伟大复兴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决心。其建设过程中展现出的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尊严不懈奋斗。

正如军事专家张教授所指出:“辽宁舰开启中国航母时代,推动海军作战理念和战略思维变革,是海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建设过程中的奉献精神是海军前进的动力源泉。”海军历史学者李博士也表示:“辽宁舰见证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是国家实力提升的集中体现。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以及中国科研人员和海军官兵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都值得深入研究和铭记,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追求海洋强国梦想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辽宁舰作为国之重器,将在中国海军的序列中持续闪耀光芒,其故事将被永远传颂,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海洋事业续写新的辉煌篇章。在未来的海洋舞台上,中国航母事业必将蓬勃发展,向着更高目标迈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中国力量。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