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耳鸣的表现与本质
耳鸣是在无外界声、电刺激下,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能听到却找不到客观声源。多数耳鸣并非独立疾病,而是伴随症状。以前常被认为是老年人专属,如今中青年成耳鸣 “主力军”,发病率从 3% - 4% 升至 10% - 20%,耳鸣患者中 65 岁以上占 1/3,中青年占 2/3,且不同人耳鸣体验有差异,声音表现多样,如低频嗡嗡声、高频蝉鸣声等,这是因致耳鸣原因多样以及个人耳鸣程度、频率不同导致音调有别。
二、耳鸣诱发因素
- 疾病因素:外耳耵聍栓塞、肿物或异物、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耳部疾病,以及外伤、心血管、风湿、内分泌、免疫相关疾病等都可能引发耳鸣。
- 生活方式:作息不规律、工作学习压力大、情绪调节差易诱发耳鸣。
- 负面情绪:常被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困扰的人更易出现耳鸣。
- 噪音影响:经常接触噪音或长时间佩戴耳机,不仅可能引发耳鸣耳痛,还会使内耳毛细胞功能受损致耳鸣和听力下降,这种损害通常逐渐发生且不易察觉。
- 更年期因素:更年期女性容易出现高频耳鸣。
三、需警惕的耳鸣情况
- 伴耳堵的耳鸣:可能是突发性耳聋前兆,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伴耳鸣、耳堵塞感,72 小时内是黄金治疗期,治疗越早听力恢复可能性越大。
- 搏动性耳鸣:患者主观感觉耳内有与心脏或血管搏动节律一致的声音,多为血管源性,与颅内及头颈部血管有关,长时间会影响生活、工作和睡眠,甚至引发精神障碍。
- 单侧耳鸣:急性耳鸣治疗方法与短期突聋类似,突发性耳聋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及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伴听力损失的耳鸣患者建议用助听器,还有神经刺激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耳鸣习服疗法和声疗法等,专家推荐认知行为疗法减轻耳鸣严重性和痛苦程度,改善相关恐惧及日常生活功能问题。
四、就医描述要点
就医时要告知医生是否首次出现耳鸣及首次出现时间,近期耳鸣在响度、耳别、持续时间上有无变化,有无基础疾病史、听力疾病家族史,有无噪声环境暴露史等,以便医生结合测听、耳鸣匹配结果制定诊疗手段。
五、日常缓解与防护
- 缓解焦虑情绪:适当减压、转移注意力、参与社交、保持心情愉悦,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避免过度关注耳鸣,防止形成恶性循环。
- 特殊职业防护:从事噪声职业人群要做好声源消声和隔音防护,定期检测听力。
- 正确使用耳机:遵循 3 个 “60” 原则,即音量不超最大音量 60%、连续听不超 60 分钟、环境音不超 60 分贝,尽量不在噪音大的地方长时间戴耳机,晚上入睡尽量不用耳机,定期清洁耳机。
- 健康饮食:减少咖啡、酒精摄入,保持清淡饮食,避免吸烟,多吃含锌丰富食物如海鲜、瘦肉、鸡蛋等。
需要注意的是,“久鸣必聋” 说法不科学,耳鸣通常是其他健康问题的症状,本身一般不会直接导致耳聋。
来源: 人民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