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宝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申英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切口疝,作为腹壁疝的一种常见类型,其发生往往与腹部手术后的切口愈合不良密切相关。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切口疝修补术已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切口疝修补术的全过程——从精细的手术操作到补片的应用,再到术后效果与注意事项,带你全面了解这项守护健康的“幕后英雄”。

切口疝修补术的核心在于通过精细的手术操作,将疝内容物回纳至腹腔,并使用补片加固腹壁缺损,以防止疝的复发。手术过程根据采用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大类。

开放手术中,医生首先会在麻醉成功后,根据疝缺损的大小和位置,游离出足够的空间以放置补片。补片的选择多种多样,包括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及圆形等,其大小需根据疝缺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ONLAY手术中,补片被放置在肌肉腱膜前方,即腹直肌前鞘和皮肤之间,通过缝合或医用胶水固定。而在SUBLAY手术中,补片则被放置在腹膜前间隙,利用腹膜和肌肉组织的“三明治效应”进行固定。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补片的边缘均需超过疝缺损边缘3-5厘米,以确保足够的覆盖和固定效果。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腹腔镜手术则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在腹腔镜下,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腹壁上的缺损,并通过微小的切口将补片送入腹腔内。补片在腹腔内展开并调整至合适位置后,使用钉枪将补片牢固地钉合在腹壁的肌肉组织上。这种手术方式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还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当然,切口疝修补术虽然技术成熟,但仍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和潜在的并发症。

首先,由于手术需要在全麻下进行,因此对患者的心肺功能有一定要求。此外,手术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腹腔粘连、肠道穿孔等意外情况,这些都需要医生在术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

术后风险主要包括感染、出血、肠粘连及肠梗阻等。其中,补片感染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感染,可能需要取出补片并进行抗感染治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补片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且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得到控制。对于确实需要取出补片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感染控制后重新考虑补片修补的可能性。

切口疝修补术的效果显著,通过使用补片进行加固修补,可以显著降低疝的复发率。传统缝合手术的复发率可达5%-20%,而采用补片修补后,整体复发率降至不足1%,甚至在某些专业医院可达到0.5%以下。这一成果得益于补片材料的进步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

术后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以促进恢复:首先,应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导致腹压增高;其次,术后早期应佩戴腹带以保护伤口,促进补片与腹壁组织的愈合;同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腹压增高的行为,如提重物、剧烈咳嗽等;此外,还需积极治疗便秘、前列腺增生等可能导致腹压增高的疾病。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在复查方面,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回医院复查伤口和疝的恢复情况。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症状或切口部位出现鼓包、疼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