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给公共安全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层作为突发事件的前沿阵地,其应急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然而,受限于资源、技术、人才等多种因素,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往往成为应急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实践表明,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根本在于人的能力,人不仅是应急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推动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创新的关键。因此,提升人的应急管理能力,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人的能力分析
(一)认知能力薄弱,往往“高枕无忧”
一是基层干部重视不足。部分基层干部对应急管理工作存在侥幸心理、思想麻痹。以“完成任务”“有个交代”“不惹麻烦”为工作宗旨,未把解决安全问题作为工作目标。二是公众安全意识淡薄。公众整体科学素养不足,缺乏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对各类潜在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知,经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三是公众知识技能欠缺。公众缺乏应对常见突发事件的知识技能,无法正确判断和采取有效的应急避险、自救和互救措施,对于预警信号和相关警示信息不敏感,忽视或误解了重要的警示信息。四是公众法制观念缺失。公众缺乏安全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大量存在各种违法违规现象,比如闯红绿灯、乱停乱放电动车、乱丢烟蒂、私拉乱接电线、高空抛物等习惯性违法行为。
(二)组织能力低下,常感“有心无力”
一是基层干部数量不够。许多地区特别是偏远和农村地区的乡镇应急管理部门面临严重的人员缺编问题,往往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导致工作量过大,干部难以应对。二是专业性不足。很多基层单位缺乏专业的应急管理人才,现有的工作人员多由其他岗位兼任,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现代应急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了解不足,难以胜任复杂的应急管理工作。三是职责划分不清。基层应急管理组织的职责划分往往不够清晰,导致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出现职责重叠或空白,影响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效果。四是协调机制不畅。由于组织结构和协调机制的问题,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内部以及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信息传递往往不够及时和顺畅。
(三)工作能力不足,经常“流于形式”
一是隐患排查能力不足。许多基层单位的风险隐患排查机制不健全,排查工作更多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现和消除隐患。即使发现隐患,也因为资金或者技术限制,无法有效整改。二是风险评估能力不足。基层人员往往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难以全面、准确地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部分基层单位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或主观,缺乏科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三是监测预警能力不足。部分基层单位在监测预警方面仍依赖传统的人工观测和经验判断,缺乏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不及时、覆盖率低。四是基层应急救援能力不足。大多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在队员构成上依托当地镇(街道)政府工作人员、民兵、综治队员、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志愿者、热心群众、企业职工等临时组建而成,导致人员流动性大、培训演练少、作战能力差、救援效率低。
(四)决策能力欠缺,战时“手忙脚乱”
一是决策者能力不足。基层应急管理决策者往往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准确判断形势、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实践经验较少,面对突发事件时容易感到手足无措,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二是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弱。基层决策者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往往难以迅速而全面地收集关键信息,导致决策基于片面或不完整的信息,也可能因为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或技能,无法准确评估情况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三是应急响应速度慢。由于对应急预案实战演练不足,很多基层单位在突发情况下反应迟缓,无法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从而延误最佳应对时机。四是社会协同联动不健全。部分基层单位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公众、志愿者等外部力量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源整合困难,无法形成合力应对突发事件,难以有效动员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应急管理。
二、提升人的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教育培训,力争“全民知会”
一是加强干部培养。加强对基层干部传统文化教育,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让那些作风正派、敢作为、敢担当、甘于奉献的干部得到重用。二是建立公众常态化培训机制。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确保公众能得到持续教育和知识提升。应涵盖基本应急知识、专业技能、法律法规、心理知识等多个方面。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得到切实执行,强化公众法律意识。三是夯实对青少年的安全教育。积极推动将安全知识、应急处置技能融入常规教育体系之中,在体育课程教学以及军训阶段有机穿插应急急救知识讲授与实操训练环节。四是深化训练演练工作。加大训练演练力度,定期组织开展贴近实战的实操训练活动以及安全模拟演习,让公众熟练掌握紧急状况下科学应对、妥善处理的正确方式方法,切实增强实战应对能力。
(二)强化组织建设,确保“有人干活”
一是扩充基层干部数量。加大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干部编制,加大基层干部的扶持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基层,通过完善基层干部队伍的轮换、借调、挂职制度,解决基层干部不足的问题。二是提升干部队伍专业水平。通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人才激励政策等措施,确保基层应急管理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专业性和战斗力。通过教育培训、自主学习、实践锻炼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层应急人才。三是明确职责划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明确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分工,确保责任到人。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在充分摸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可落地的各项政策文件,并树立政策权威性,确保不打折扣坚决执行。并从制度层面让职责和权力对等,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找到动力。
(三)建强工作能力,实现“干劲十足”
一是加强隐患排查。实行隐患排查全覆盖、无死角的制度,特别是对易发生事故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建立隐患台账制度,对发现的问题逐一登记并跟踪整改。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群众参与隐患排查举报工作。二是加强风险评估能力。建立常态化的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通过提升风险评估人员素质、加强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应用以及加强风险评估结果应用与反馈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高科学性和精准性。三是构建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体系。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化监控平台,完善监测监控网络布局,强化预测预警功能,实现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实时监测与预警。四是扎实组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通过政策引导、待遇保障等方式,从部队退伍军人、消防员、社会救援队伍等人群中选拔年轻人加入基层应急队伍,并加强实战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稳定性。
(四)提升决策能力,做到“临危不乱”
一是加强决策者能力培训。定期组织基层应急管理决策者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模拟演练、桌面推演等方式,让决策者在实战中得到锻炼,持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基层应急管理决策者的监督和考核,确保其决策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二是提升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媒体、公众等,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构建基层应急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与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通。三是优化社会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沟通渠道,包括定期会议、联络员制度、信息共享平台等。鼓励各部门之间共享信息资源,包括数据、情报、经验等。定期组织跨部门联合演练,模拟真实应急场景,检验协调机制的有效性。四是强化社会动员与参与。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或物资支持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志愿者队伍参与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等。
来源: 安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