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通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徐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许都曾有过不经意的头部碰撞或摔倒,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意外,有时却可能潜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一个隐藏在脑部的“隐形杀手”——慢性硬膜下血肿。它以其病程隐匿、症状初期不明显而著称,尤其在老年人和婴幼儿中更为常见,常常在不经意间对大脑造成严重的损伤。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脑膜下腔缓慢积聚,形成压迫脑组织的血块,这一过程通常在伤后三周左右才开始显现症状。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其之所以被称为“隐形杀手”,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其病程进展缓慢,症状初期不明显,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头痛、头晕或认知功能下降,这些症状在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且容易与阿尔茨海默病等既有疾病混淆,导致误诊或漏诊。其次,老年人和婴幼儿的表达能力受限,即使出现不适也难以准确描述,进一步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待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等明显出现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血肿已对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婴幼儿作为另一类易感人群,其表达能力更是有限,只能通过哭闹来表达不适。若家长未能及时察觉并就医,血肿可能迅速增大,引发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突发性死亡。因此,慢性硬膜下血肿对于老年人和婴幼儿而言,无疑是一个潜在的致命威胁。

关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原因,目前医学界尚在研究之中。但普遍认为,这一疾病与轻微头部外伤有着密切的关联。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和感觉迟钝,往往难以回忆起近期是否有过碰撞或摔倒的经历,这使得确定外伤史变得尤为困难。然而,即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故,如被硬物轻轻敲击头部,也可能在数周乃至数月后发展成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此外,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也可能因产伤而患上此病,尤其是当分娩过程不顺利或助产器械使用不当时更为常见。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多种多样,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精神异常、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表现以及认知衰退等。患者可能出现性格改变、情绪波动、失语、偏瘫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还可能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此外,视乳头水肿也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一个重要体征,需要专业神经科检查才能确诊。

在诊断方面,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其中,CT扫描是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键手段。通过CT扫描,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硬膜下区域的新月形血肿及其特征性影像表现,从而明确诊断。同时,医生还需要与其他导致颅内压增高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治疗方案依据病情而定。多数情况下,一旦出现症状,意味着需要手术干预来清除血肿,减轻对脑组织的压力。然而,对于无症状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尤其是偶然在CT检查中发现的情况,可以采取保守观察策略。这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症状变化,定期复查血肿大小,一旦血肿增大或症状出现,立即转为手术治疗。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