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泪失禁体质” 的现象与困扰

不少人在网上提及,自身情绪稍有波动,眼泪便不受控地涌出,还常陷入自我怀疑:哭点低且频繁,不知如何应对;觉得他人能控情绪唯独自己落泪,怀疑自身矫情;明明情绪起伏不大却流泪,担心身体或心理有问题,此即 “泪失禁体质”。

二、流泪的常见原因

  1. 基础性眼泪:人类日产生 150 - 300 毫升,主防角膜干燥,分泌多者眼睛有灵动之感。
  2. 反射性眼泪:异物入眼刺激角膜时产生,旨在冲洗刺激物护眼。
  3. 情绪性眼泪:因各类情绪引发,“泪失禁体质” 流泪多属此类。

三、泪失禁体质的形成因素

  1. 先天因素:部分人更易流泪,或因情感敏感度高,如《红楼梦》林黛玉。从九型人格看,这类人可能属心区类型,更关注情绪感受,情感充沛,面对同事件反应与脑区、身体区类型不同。
  2. 后天因素
  • 压抑、转移性:长期压抑负面情绪,会借新事件爆发宣泄。
  • 工具性:将流泪作达成目的工具,如小美幼时用哭泣获家人关心,长大后对男友也如此,形成依赖循环。
  • 错位性:如阿玉成长于严父家庭,压抑情绪致愤怒转悲伤,成年后遇压力冲突易流泪。

四、与泪失禁体质和解之法

  1. 转变态度接纳:心理学家 John Bowlby 指出,类似 “泪失禁体质” 早期或助于适应环境,应视其为了解内心窗口,而非彻底改变,尝试和解。
  2. 探寻眼泪背后真相:流泪后记录触发事件找共性,分析泪失禁类型感受情绪,如思考特定场景下流泪原因,若与童年经历有关可尝试写信,观察情绪认知变化。
  3. 洞察自身真实需求:感受情绪后思考真正需求,若需支持则找身边人表达,若无人可寻则思考自我支持方法。

总之,“泪失禁体质” 非矫情或疾病,而是情感流露,应将眼泪作了解自己途径,拥抱真实自我,关照满足内心需求。参考文献[1]《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加】Susan M. Johnson P38

来源: 人民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