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作为心脏病最后的战场,正在成为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一方面,因为它处在心血管事件链的末端,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另一方面,“最后的战场”还意味着在心衰领域还存在着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1、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脏是一个收集和排出血液的“泵”,像是一个发动机,推动着血液输送到全身。当心脏负荷加重或心脏肌肉损伤时,心脏就像一只弹性减退的皮球,泵血功能降低,输出的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的需要,同时器官及组织中的血 液 也 不 能顺利地回流到心脏,我们称这种状态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
2、引起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感染: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感染可以加重肺循环淤血。
(2)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最常见,其他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心力
(3)血容量增加:如摄入钠盐过多,静脉输入液体过多、过快等。
(4)过度体力劳动:劳累或情绪激动。
(5)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利尿药物或降血压药等。
(6)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贫血等。
3、怎样自我判断心衰的程度?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按诱发心力衰竭症状的活动程度将心功能的受损状况分为四级。
6分钟步行实验:是评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的良好指标。要求患者在平直走廊里尽可能快地行走,测定6分钟的步行距离,若步行距离小于150米,表明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50米为中度心功能不全;大于450米为轻度心功能不全。
4、心衰患者的活动依据是什么?
(1)剧烈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时提示心功能Ⅰ级,就要避免参加剧烈活动。
(2)一般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时提示心功能Ⅱ级,就要限制体力劳动,增加休息时间,可采用步行、慢跑、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锻炼方式。
(3)低于一般体力劳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提示心功能Ⅲ级,就要增加卧床休息的时间。
(4)卧床时出现胸闷、心悸提示心功能Ⅳ级,就要绝对卧床休息,但并非躺在床上不动,可经常做腿部肌肉松弛及收缩动作。
5、心力衰竭患者活动时需注意什么?
(1)心情舒畅:情绪沉闷,精神压力过大,可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脏健康。
(2)动静结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坚持每天午休1小时左右;适当的活动,在运动时,应掌握“度”,以活动时不感到疲乏为宜。
(3)室内温度恒定:冬季最好在20 ℃左右,夏季使用电扇时应避免直接吹风,使用空调时注意室内外温度差不宜过大。
(4)室内通风:冬季室内每日至少通风2次,每次半小时,但要注意自身保暖,避免空气对流时引起感冒。
6、“进出”有度——心衰患者怎么控制水摄入和排出量?
心衰患者可以准备一个有刻度的水杯和量杯,精确计量每天摄入的液体量和排出的液体量(主要是尿液)。心衰患者每天喝水一般宜少于1500mL(约3个矿泉水瓶的量),喝水的时候要一口一口慢慢咽,不觉得渴了,就不喝了。心衰患者在治疗初期监测尿量十分重要,用量杯测量每次尿量,记下数值,计算24小时的总和,就是一天的液体排出量。
7、心衰患者出院以后可不可以停药?
心衰不能根本治愈。所以心衰患者需要长期口服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好转,有些药物可以减量甚至停药,但需要根据医嘱,切记不可自行停药。
8、心衰患者平时生活上需要注意些什么?
(1)饮食的调节:限制液体的摄入;低盐饮食,进盐过多会引起水钠潴留,加重心衰;低脂饮食,控制脂肪的摄入量,避免热量过高;戒烟戒酒;少食多餐,尤其是晚餐不要吃得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注意自身的监测:心衰患者平时需要注意观察自己心率、血压、尿量、体重的变化。最好每天同一时间称体重,观察下肢是否肿胀,夜间睡眠有没有憋醒。当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3)定期随访:心衰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医嘱定期复查,根据情况调整用药。
来源: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