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是以广泛而持续性的焦虑或以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往往伴有头昏、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患者的紧张程度与现实处境不符,且其焦虑情绪亦非来自实际的威胁或危险。焦虑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很大关系。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躯体疾病困扰、离退休、独居等负性生活事件影响容易罹患焦虑症。

1、焦虑症有哪些具体表现?

(1)精神症状:莫名的恐惧、焦虑,持续的紧张不安,警觉性增高,非现实性地评估自身或他人所遇危险。

(2)行为表现: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搓手顿足、肢体发抖、无目的小动作)。

(3)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如心慌、气短、胸闷,口干、出汗、肢体颤抖、面色潮红或苍白、便秘、腹泻、尿频、尿急等,严重者可表现为昏厥、胸骨压榨感、喉部堵塞感或喘不过气、呼吸困难等。

2、容易焦虑就是病吗?

焦虑是人们面对压力和困境时常见的情绪反应,但焦虑并不意味着都是有临床意义的病理情绪。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病理性焦虑是指持续的无具体原因的紧张不安,无充分现实依据预感到威胁或大难临头,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慌、出汗、胸闷、肌肉紧张等)、主观痛苦感或社会功能受损。只有以病理性焦虑为主要表现的,才称为焦虑症,应该及时治疗。

3、焦虑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焦虑症的治疗目前包括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苯二氮 类、丁螺环酮等抗焦虑药;心理治疗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CBT),CBT 能显著减轻焦虑症状,还能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对于妊娠妇女等不宜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属首选。心理治疗可以与药物联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通常认为药物治疗起效快,急性期效果更好,而心理治疗作用更持久,但需要的时间精力更多。

4、焦虑症自我应对的方式有哪些?

(1)增加自信:对导致自身产生焦虑的对象,要正确接纳它们带来的焦虑,勇敢面对,并积极进行自我暗示增加自信,逐渐适应来缓解焦虑。

(2)寻求支持:可以向朋友、家人等理解自己的人倾诉自身情况,表达内心真实想法,这种表述可有效减轻焦虑的痛苦程度。

(3)分析原因:与专业人员共同探讨压力源或诱因,制定出合适的压力应对方式。

(4)转移注意力:焦虑发作时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异常痛苦,而这种思维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越焦虑越想,越想越焦虑,从而无法摆脱。此时,可通过一种强烈的分散注意力的刺激物来阻断负性情绪。

(5)自我放松:平时可通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做手工、听音乐、旅行等,放松心情、舒缓焦虑。过度紧张、焦虑时,尝试轻闭双眼,全身放松,做几次均匀而有节奏的深呼吸,反复地自我暗示:“不要着急”“放松、放松”,几分钟后,情绪就会平稳。

来源: 《从头到脚话慢病——老年慢病护理问答》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