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 莉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陆 阳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最近王阿姨愁容满面,一直在唉声叹气。王阿姨女儿问她:“您怎么了?成天不开心。”王阿姨讲:“我前天头晕,去量个血压,结果显示90/50 mmHg,这么低的血压怎么办呀!”王阿姨女儿说:“去医院看看,问问医生怎么办?”王阿姨讲:“但医院里的不都是‘高血压’吗?也没有‘低血压’呀!”王阿姨女儿说:“总归可以治的,又不是啥疑难杂症喽。”王阿姨释怀了,说:“行吧,那明天我就去医院看看。”

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治疗低血压呢?且听曾医生为您答疑解惑。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什么是低血压?西医一般如何治疗?

高血压因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相关,所以长期受到大众关注,防治效果十分显著。相反,低血压却是知之者甚寡。然而,低血压带来的危害一点也不比高血压少,持续性或突发性的低血压可能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甚至出现晕厥。一般来说,低血压是指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 kPa(90/60 mmHg),或收缩压较原先降低5.3 kPa(40 mmHg)的状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类型。

对于原发性低血压的患者,若无任何症状,则无需使用药物治疗,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适量增加食盐的摄入量,调整低血压状态。若患者伴随头晕、头痛、食欲缺乏、疲劳、脸色苍白,甚至出现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含糊甚至昏厥等症状,则必须给予积极治疗。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外,还可以应用一些升血压的药物,如米多君、利他林、麻黄素、双氢麦角胺、氟氢可的松等,这些药物可以提高血压,增加脑、心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改善头晕、乏力、易疲劳等低血压症状。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对于继发性低血压的患者,即由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营养不良等疾病,使用过量的降压药、抗抑郁药,或血液透析等导致出现低血压症状的患者,需要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

二、治疗低血压的中药材有哪些?

一直以来,中药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一部分中药材可以升高血压,能用于治疗原发性低血压。

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各类药方中。甘草中的甘草酸二钾具有保护肾脏、降低血压的作用,但长期或过量使用甘草及甘草制剂会引起血压升高,尤其是长期大量使用时,所以甘草也是一种具有治疗低血压作用的中药材。在使用甘草及含有甘草成分的药物治疗低血压时,需要注意适量使用,避免长期过量使用,否则容易出现高血压过高及水肿等副作用。

人参是常见的具有升高血压作用的中药材之一,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的作用,会促进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尤其是红参、野山参治疗低血压的疗效更为显著。但是,如果低血压患者未经医生指导擅自服用含人参的制剂,并且服用剂量较大或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血压出现大幅度上升,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久而久之可能诱发更为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建议低血压患者在考虑使用人参及含有人参的药物前,应充分咨询专业医生意见,根据自身病情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注意用量控制及个体化的差异等,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水肿等症状。黄芪也可以升高血压,其治疗低血压的机制为补气养血、扩张血管、增强心脏泵血功能等。但是黄芪并非特效药物,其疗效具有个体化差异。因此,在使用黄芪治疗低血压时,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需要注意适量应用,定期监测血压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肉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经等功效。肉桂中的挥发油、黄烷酮类化合物等,能够使人体的血压升高。但是肉桂属于温补类药物,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上火。此外,不同患者的低血压程度和病因不同,肉桂的升血压效果也会因人而异。因此,肉桂在治疗低血压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不应代替其他治疗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使用,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麻黄也是一味具有升高血压作用的中药。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刺激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从而起到升高血压的效果。但同样,使用麻黄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注意个体化差异。

除了以上几种中药材,生活中还有一些其他中药材也可以升高血压,如附子、淫羊藿、党参等。这些中药材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用于调理低血压,但同样需要注意用量和用法,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中药材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低血压患者。低血压患者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材。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