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湘红段跃初
在时光的长河中,有些工程不仅成为国家发展的丰碑,更以其深远影响重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峡工程,便是这样一座矗立在历史与未来交汇处的伟大奇迹。
30 年前的 12 月 14 日,一声开工令响,开启了三峡工程波澜壮阔的建设篇章。这项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建设者心血的超级工程,从蓝图构想逐步走向震撼现实。它横卧长江,以其雄伟之姿驯服着这条奔腾千年的巨龙,不仅是水利建设领域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综合国力与科技智慧的生动彰显。
三峡电站,作为三峡工程的核心电力产出单元,其累计发电量已超 1.7 万亿千瓦时。这一数字背后,蕴含着难以估量的能源变革力量。每一度电从三峡输出,都意味着对传统火电依赖的一次降低。从能源结构优化视角看,它等效于节约了 5.5 亿吨标准煤,这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珍视与高效利用,为资源有限的地球保留了更多的“能量种子”。而减少的 14.9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更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关键力量,仿佛是中国递交给世界的一份绿色答卷,在减缓温室效应、守护地球生态家园的征程中,刻下了属于三峡的深刻印记。
三峡工程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也有着诸多积极成效。据相关研究,通过生态调度,长江中下游四大家鱼的繁殖规模得到提升,鱼苗发生量相比工程建设前有显著增长。同时,三峡水库蓄水后形成的广阔水域及周边湿地,为众多珍稀鸟类提供了栖息繁衍之所,许多鸟类的种群数量呈现出增长态势。
回溯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那是一部充满挑战与突破的奋斗史诗。从构想阶段的反复论证,到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攻坚,无数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各领域智慧在此碰撞交融。水利专家们为大坝的选址、设计殚精竭虑,确保其能抵御洪水、稳定航道,同时兼顾生态平衡;电力工程师们攻克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与安装难题,让水能高效转化为电能;地质学家们严密监测周边地质变化,保障工程安全扎根于长江之畔。正是这一群群幕后英雄,凭借对科学的敬畏和对国家发展的担当,铸就了三峡工程今日的辉煌。
在社会经济层面,三峡工程宛如一颗强力磁石,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因工程建设催生的庞大产业链,从特种钢材制造到大型机械装备研发,从航运物流兴盛到旅游文化崛起,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为区域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周边城市依托三峡水电优势,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落地生根,形成绿色能源驱动的产业集群,让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同频共振。
当我们站在 30 周年的节点回望,三峡工程已超脱单纯的水利水电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中国从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坚实步伐,在国际舞台上,也为全球水利水电开发、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这一工程奇迹向世界宣告:中国不仅有能力驯服江河,更能以绿色创新理念引领未来发展之路,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事业中,担当起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持续闪耀着智慧与责任的光芒,照亮我们共同的前行方向。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