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智慧与勇气照亮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征途。他,就是钱学森,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首任所长。那么,为什么说力学为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钱学森的带领下,力学研究所又是如何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中坚力量?12月12日,顺义区仁和中学的学子们带着满满的好奇心,踏入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开始了他们一天的研学之旅。

精彩讲座 钱学森的科学故事

刘曰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科普讲座。他讲述了钱学森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分享了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火箭技术等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和对科学事业的无限忠诚。钱学森的一生,是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通过讲座,同学们得以领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精神风貌。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与刘教授互动,并认真整理笔记。

“通过这次讲座,我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更被科学家精神打动,这些都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努力进步,将来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孙驿童同学说道。

力学竞技 创意与结构的较量

在接下来的现场互动环节中,进行了用扑克牌搭建高塔比赛。每组四至五人,利用手中的27张扑克牌尽可能搭建更高的塔。刘教授在比赛开始前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并提醒大家在追求高度的同时,不可忽视结构的稳定性。在有限的时间里,同学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他们巧妙地运用折叠、拼插等多种技巧,小心翼翼地逐层加高塔身,一座座高塔拔地而起。这不仅是一场创意的较量,同时也考验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对力学稳定性的一次实践挑战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次全面锻炼。

沉浸观摩 力学的奥秘与科学家精神

将盘子和气球同时扔下,盘子比气球先落地?如果将气球放在盘子上放手之后会是什么情况呢?在六级大风下,为什么树枝被吹下而摩天大楼屹立不动?这些答案都和力学有关。在科普展览馆里,同学们通过互动展示,深入理解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力学原理。展馆的互动展品,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同学们有的在操作 “透光铜镜”,感受古代力学的奇妙;有的在体验 “赵州拱桥”,理解经典力学的原理;还有的在尝试 “声波悬浮”,探索近现代力学的神奇……

随后,同学们来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发展史展览馆。一走进展览馆,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力学所的发展历程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眼前。从 1956 年成立以来,力学所秉承钱学森先生 “工程科学” 思想办所理念,以国家需求为牵引,在国防建设、科技发展与国民经济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这里展示了力学所的科研布局与进展、人才培养的成果,以及力学学会与期刊的发展。通过一件件实物展品和详实的资料,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力学所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

走进钱学森和郭永怀两位力学前辈的办公室,一盏老台灯、几支笔、一瓶墨水…… 朴素的陈设间,仿佛能看到老科学家们当年伏案工作的身影。同学们看着部分手稿和老式的打字机,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领略到了科学家的风范和智慧,大家被老一辈科学家们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深深打动……

本次科普研学之旅,远非一场普通的校外活动,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触动,一段梦想征程的启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汲取了知识,更点燃了创新的思维火花,培育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至今,顺义区科协联合区教委共同开展“科普赋能 助力成长”青少年科普活动已圆满结束,全年开展特色科普研学活动1场,科普阅读进校园活动6场,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10场,飞天梦大课堂43场,“春分工程”近千场,受益学生5万余人次。通过系列活动,持续促进顺义区科普教育蓬勃发展,打造浓厚科普文化氛围,积极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培育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北京科技报

来源: 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