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家精神的魅力
科学家精神犹如璀璨星辰,照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前行之路。它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为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等多个场合深入阐释科学家精神,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杰出科学家,他们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用一生诠释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他们以强烈的爱国情怀,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如 “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钟南山在战 “疫” 一线火线发展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上领誓,展现出爱国科学家的担当。
创新精神也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这体现了求实精神。奉献精神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科研事业,不计名利,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伟大事业之中。协同精神要求统一领导、协同推进科研攻关。在疫情防控中,科技工作者们协同作战,拿出更多成果。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旨在用 “活” 科学教育资源,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教育部和中国科协推出了多项措施,推动用 “活” 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以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将抽象的科学家精神转化为生动故事,引导青少年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探索的好奇心。
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要凝聚创新强国的思想共识。科技强则国强,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核心技术 “卡脖子” 问题突出,我们需要更多像袁隆平那样的科研人员自觉继承发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掌握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建设科技强国。
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要塑造坚守创新的生态环境。优良的作风和学风是做好科技工作的 “生命线”,要鼓励科研人员坐住 “冷板凳”,坚守诚信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要破除不良倾向,培育适合科学家精神 “拔节生长” 的土壤,让科研人员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宽容失败。
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要营造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在当今 “追星” 的年代,我们特别需要追 “科星”。要注重创新宣传方式,讲述好科学家精神的故事,选树宣传典型,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科学家给初中生上科技课,在孩子们心里播撒科学的种子。结合科学家精神宣讲、科普专家团进校园等活动,挖掘教育资源,推动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以多种方式进校园、进社区,传播科学精神。
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当代青少年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科学家以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科学发展鞠躬尽瘁。大力弘扬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家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贪图虚名,他们的求实奉献、淡泊名利的胸怀,使他们潜心研究,开拓进取。科学研究需要团队的共同协作,不断培养新生力量。我们应当为青少年弘扬科学家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追真正的 “星”。袁隆平逝世,全国人民缅怀送别这位国士,他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把科技论文与科学成就写满祖国大地。反观 “流量明星”,负面新闻不断。要加强科学家精神的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科学家的魅力;提高科学家的待遇保障,让科学家成为 “向往的职业”;重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让充实的精神财富作为 “成长补给”。
二、青少年追科学家星的意义
1. 播科学精神种子
科学家进校园等活动为青少年带来了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犹如在学子心田播撒下可贵的科学精神种子。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普及科普知识、拓宽求知视野,更可让学生切身感受科学家们为祖国争光的爱国精神、为科学研究而献身的敬业精神、对真理的孜孜追求精神及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全社会培植起学科学、爱科学、干科学的浓郁氛围。
2. 激发社会责任感
对科学家的追崇能使青少年感受到科学家们的伟大献身、执着追求和自强不息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 “两弹一星” 到神舟飞天,从蛟龙探海到墨子传信,从高铁奔驰到北斗组网…… 我国科技领域的一次次跨越,是一代代科学家矢志报国、服务人民,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科学家们为了科技事业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我国科技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如黄旭华院士为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断绝了与家人的任何联系,在简陋实验室中默默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埋头苦干。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上亿人的温饱问题。青少年以这些科学家为榜样,能深刻体会到他们的奉献精神,从而激发自己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3. 树立正确偶像观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形阶段,正确的榜样教育不可忽视。科学明星应成为青少年头顶道德星空中的 “恒星”。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表达多变的当下,对于 “偶像” 的定义越发模糊。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科学家作为人生榜样,把科学家精神作为自身的人生信条和理想信念,这是主流价值观的彰显。一个人心目中的偶像,就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青少年以科学家为偶像,能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如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艰难探索 40 年,为中国的万里海疆修筑 “海上长城”,在青少年群体中圈粉无数。钟芳蓉受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专家樊锦诗的影响报考北大考古专业,体现了偶像对青少年人生方向的引领作用。社会和家庭、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让他们知道科学家更具 “偶像价值”。
三、青少年追科学家星的做法
1. 学校引导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青少年追科学家星,开展现场学习观摩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家纪念馆、科研院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家们的工作环境和奋斗历程。还可以举办与科学明星面对面的交流活动,邀请科学家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述他们的科研故事和人生感悟,给予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此外,主题班会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学生们在主题班会中分享自己对科学家精神的感悟,互相交流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家的了解和敬仰。
2.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追科学家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应传承良好家风,融合科学家精神。家长可以在主题阅读活动中为孩子讲述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孩子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也可以带孩子参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让孩子在参观中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创新的精神。
3. 社会活动
社会公益科普活动走进校园,能够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弘扬科学家精神。如可开展“追星就追科学家” 校园公益科普活动,为青少年开启科学之旅,探究身边的科学奥秘。同时,各类教育项目可借助大手拉小手形式,激发孩子科学兴趣。通过大力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教育、精心打造 “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深入开展科学家故事阅读推广、加强科学家精神资源共建共享等方式,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引导青少年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
总之,科学家是青少年最应该追的星,在青少年中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让他们在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下茁壮成长。
来源: 梨乡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