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简称,系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艾滋病是我国法定上报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目前临床上尚无根治方式,加上病程较长,对患者伤害较大,受到医疗界重点关注。我国HIV流行态势为感染率持续下降,综合防治显示出效果: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其次为注射吸毒,经性接触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明显增加,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的发病特点使很多人存有“恐艾”心理,如一个人被发现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若这个信息一旦被传播,那么他就会被别人另眼相看。虽然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拥抱等方式并不会被传染,但当前很多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途径还了解不足,所以现实中会遭受来自社会的冷眼与排斥,进而这种情况又会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为避免并减少艾滋病的危害,“防”至关重要!
艾滋病的防控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1、控制传染源。艾滋病的传染源是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当疑似被感染后要积极进行主动检测,即使没有检测出病毒,但并不代表未被感染,这是因为从艾滋病病毒感染机体有一个“窗口期”,这个时期血液中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一般为4至12周左右。一般情况下,艾滋病检测都会选择抗体检测,而病毒入侵身体之后到产生艾滋病抗体的最长时间可达六个月。因此若发生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比如与感染艾滋病的同性/异性性交、接受来源不明的输血等,如果在第一次检测为阴性,并不意味着自己一定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六个月后再次复查血液中的艾滋病抗体是阴性,就是过了艾滋病的窗口期再检查艾滋病抗体,如果结果还是阴性就可以排除。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一旦发病就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已经严重受损,临床治疗难度也将大大提高,且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但只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虽然艾滋病还无法治愈但在正规合理治疗下也可以提高生命质量,使机体生存期延长。
2、切断传播途径。有文献记载在2011年估计的4.8万例新发感染中,81.6%是经由性途径传播感染,包括52.2%的异性性传播和29.4%的同性性传播。18%是经注射使用毒品感染,0.4%经母婴传播感染,感染者中28.6%为女性。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性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高危人群病毒主动检测和暴露后预防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传染源,从而达到切断病毒继续传播,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3、保护易感人群。人群对艾滋病病毒普遍易感的,艾滋病至今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治愈方法。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新感染的人群中,约有2/3的人不满24岁。我国报道的HIV 感染者中,10%的人年龄低于20岁。保护青少年人群免受感染至关重要!现实生活中,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健康的性行为理念而导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仍很大!所以在家庭和学校中家长和老师除对青少年开展科学的性知识、性道德法律和青少年自我保护相关知识教育外还要理解青少年的情感和心理发育,多沟通、积极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开展安全人际交往健康教育,从而让他们避免HIV感染,远离艾滋病的困扰。除此,还要营造全社会人人参与艾滋病防控的氛围,人人拥有健康生活方式,增强个体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推动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本文作者: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田淑惠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