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踮脚走路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生理因素

1. 幼儿期步态发育不成熟

在宝宝刚开始学走路时,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尚未完全发展成熟。2岁的儿童,行走时前足先触地约为80%, 4岁儿童行走时前足先触地约为20%。踮脚走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找到平衡感,就像使用了一个“天然的辅助工具”。这是一种正常的过渡阶段行为,通常随着孩子走路技能的熟练,会逐渐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2. 肌肉力量发展不均衡

儿童腿部的某些肌肉群可能相对较强,而另一些相对较弱。例如,小腿后侧的肌肉(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如果比胫骨前肌等肌肉力量更强,就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踮脚走路的情况。这种肌肉力量的不均衡可能是由于孩子在日常活动中对某些肌肉的使用较多,或者缺乏足够的全面锻炼而引起的。

3. 鞋子不合适

如果孩子的鞋子过紧、过松或者鞋底过硬,会让他们感觉不舒服。踮脚走路可能是孩子为了减少脚部的不适感而采取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例如,鞋子太紧会挤压脚趾和脚背,孩子可能会通过踮脚来缓解这种压迫感;鞋底过硬会影响脚部的触感和缓冲,踮脚可以改变脚部与地面的接触方式,让行走相对轻松一些。

二、病理因素

1. 神经系统问题

脑瘫: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导致儿童踮脚走路的神经系统疾病。脑瘫患儿由于脑部受到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大脑发出的运动指令不能正常地传递到肌肉,导致肌肉张力异常,常常会出现痉挛性踮脚走路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其他运动障碍,如肢体僵硬、运动不协调、姿势异常等。

脊髓损伤:如果儿童的脊髓受到外伤(如意外摔倒、撞击等)或者存在先天的脊髓发育异常,可能会影响神经传导通路。脊髓就像一个“信息高速公路”,受损后会干扰腿部肌肉正常的收缩和舒张信号传递,导致肌肉功能失调,出现踮脚等异常步态。

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这类疾病通常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导致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使下肢的肌肉出现痉挛性收缩,引起踮脚走路。

2. 前庭觉失调

前庭觉失调的儿童可能会对空间位置和运动感知不准确。例如,他们在行走时可能无法很好地感知身体重心的转移,踮脚走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通过改变脚部与地面的接触方式来寻找平衡。就像一个“错误的代偿机制”,因为他们的大脑没有接收到或者没有正确处理好关于平衡的准确信息。

前庭系统还和眼球运动控制等有关。如果前庭觉失调,孩子在走路时为了稳定视觉焦点(保证能看清周围环境),也可能会不自觉地踮脚,试图通过调整身体高度和姿势来补偿前庭觉的不足,以获得更稳定的视觉输入。

3. 本体觉失调

本体觉可以让孩子感知自己肌肉、关节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如果本体觉失调,孩子可能对自己腿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程度、关节的弯曲和伸展没有精确的感觉。踮脚走路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尝试通过一种比较刻板的动作模式来控制身体的运动,以弥补本体觉缺失所带来的对身体控制的不精确。

比如,正常情况下,孩子在走路时可以根据地面的平整度、坡度等因素,通过本体觉反馈来调整脚部的着地方式。但本体觉失调的孩子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用踮脚这种相对固定的动作来行走,因为这样他们感觉自己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尽管这种控制方式是不准确的。

4. 触觉失调

触觉敏感的儿童可能会对鞋子或者地面的触感过度反应。如果鞋子内部的材质或者地面的质地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可能会踮脚走路来减少脚部与这些刺激源的接触面积。例如,有些孩子对袜子的缝线、鞋子的边缘等微小的触觉刺激都很敏感,踮脚可以让他们感觉这些刺激没那么强烈。

5. 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会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前庭系统异常、本体觉障碍。自闭症儿童前庭系统对身体的位置和运动感知不准确。踮脚行走可能是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帮助他们在空间中更好地定位自己。由于本体觉障碍,难以精确地控制腿部肌肉和关节。踮脚行走可能是他们尝试去控制身体运动的一种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可能并不正确。

刻板行为、注意力和认知因素,自闭症儿童常常会出现重复、刻板的动作,这些动作在他们的世界里可能有一定的自我安慰或者自我刺激的作用。踮脚行走就像他们反复摆弄手指、摇晃身体一样,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可能在他们感到焦虑、紧张或者处于陌生环境时更加明显,成为他们缓解情绪压力的一种方式。他们可能在走路时更多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忽略了正确的走路姿势。踮脚走路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行走过程中被周围的其他刺激(如光影、声音等)所吸引,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脚步动作异常。另外,在认知方面,他们可能对身体姿势的正确与否缺乏足够的理解,所以不会主动纠正踮脚走路的行为。

6. 肌肉骨骼因素

先天性特发性马蹄足:一种先天性的足部畸形,呈现尖足、内翻、高足弓、内收。

小腿后方的肌肉短缩:腓肠肌型马蹄足、比目鱼肌型马蹄足

跟腱挛缩:韧带损伤

足部畸形:跗骨融合、踝关节畸形

7. 心理因素

有些儿童可能因为受到惊吓或者心理压力等情况而出现踮脚走路。比如,孩子在经历了一个比较可怕的事件(如突然的巨响、看到恐怖的画面等)后,可能会产生紧张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在身体行为上表现出来,踮脚走路可能是他们缓解心理紧张的一种方式,类似于一种下意识的自我安慰行为。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