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在很多人印象中是一种“老年病”,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疾病正悄然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从日夜伏案的白领,到长期低头玩手机的“低头族”,腰椎间盘突出的潜在威胁无处不在。那么,腰椎间盘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会“突出”?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个困扰无数人的健康难题。

被锁住的脊椎间“小弹簧”

腰椎间盘就像夹在脊椎骨之间的“小弹簧”,负责吸收和分散来自身体各部位的压力,帮助我们灵活地弯腰、扭动或站立。它由外层坚韧的纤维环和内层柔软的髓核组成。纤维环就像面包皮,髓核则像面包里的夹心。正常情况下,这个“夹心面包”被牢牢“锁”在脊椎之间。

当纤维环因为年龄退化、不当姿势或突然外力等原因出现裂缝时,柔软的髓核就会“挤”出来,压迫周围的神经,导致疼痛或麻木。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

症状:不只是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因人而异,但以下这些表现却相当普遍。

腰部疼痛:这种疼痛可以是持续的,也可能是偶发的,尤其在弯腰、起身或久坐后加重。

下肢放射痛:如果突出物压迫了坐骨神经,疼痛可能会从腰部一路蔓延到臀部、大腿甚至脚部。

麻木与刺痛:许多人会感到腿部发麻、刺痛,甚至失去正常的触觉。

肌肉无力:在严重情况下,受压神经支配的肌肉可能无力,甚至影响正常行走或站立。

疼痛缓解的“秘密动作”:平躺或向后伸展时,疼痛往往有所缓解,这是因为这种姿势减轻了对神经的压力。

诱因:这些习惯你有吗

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坐姿不正、低头玩手机、弯腰驼背看电脑,久而久之,腰椎就像被“挤压的弹簧”,不堪重负。

重体力劳动:搬运重物姿势不当或突然用力过猛,纤维环很可能因此“撑不住”。

运动损伤:负重训练或高冲击运动不当,也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高风险因素。

肥胖:多余的体重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长期压在腰椎上,令其不堪重负。

年龄与遗传: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干瘪”,弹性下降。此外,椎间盘结构的先天性弱点也可能在家族中遗传。

确诊:问诊和检查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询问症状发生的时间、疼痛部位以及缓解或加重的因素,并通过一系列简单动作测试感觉、反射和肌肉力量。

二、影像学检查

X光:排除骨性疾病,但无法直接显示椎间盘情况。
MRI(磁共振成像):能清晰呈现椎间盘和神经压迫情况,是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的“黄金标准”。

CT扫描:虽然对软组织分辨率不如MRI,但在骨骼显示方面更具优势。

预防:别让你的腰椎“喊救命”

保持正确姿势:坐、立、行都要挺直背部,避免驼背或长时间弯腰。

增强核心肌肉力量:通过平板支撑、桥式等锻炼,增强腰背肌和腹肌的支撑力。

控制体重:保持理想体重,减轻腰椎的负担。

学会正确提重物:提重物时应屈膝下蹲,用腿部肌肉力量支撑身体缓慢站起来,避免突然用力弯腰搬物。做家务时尽量保持上半身直立状态。

治疗:从保守到手术,因人而异

一、保守治疗

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肌肉松弛剂则缓解肌肉紧张。

物理治疗:热敷、牵引、电疗等方法,帮助减轻神经压迫。

适度休息与活动:急性期适当休息,但久卧不利于康复,应循序渐进恢复活动。

二、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椎间融合术:在严重或复杂病例中稳定腰椎。

康复与心理调适:你的心态,决定恢复的速度

从简单动作开始,逐步增加强度,让腰椎慢慢适应。

长期疼痛可能引发焦虑或抑郁,冥想、放松训练等能有效缓解压力。

常见误区:别让这些错误观念“坑”了你

误区1:只能通过手术治愈

真相: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即可明显改善。

误区2:卧床休息越久越好

真相:长时间卧床会削弱肌肉,应尽早恢复适度活动。

误区3:只有老年人才会得

真相:久坐、不良姿势等,使年轻人也难逃“魔爪”。

腰椎间盘突出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适度运动,腰椎健康完全可以掌控在自己手中。

作者 | 全州县石塘镇中心卫生院 唐夏莲

来源: 唐夏莲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