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这个让人头疼的小麻烦,不仅困扰着患者,也让护理工作面临挑战。护理发热患者不仅是对其心灵上的关怀,也是一个医疗上的挑战。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如何护理发热患者。

一、了解发热患者的基本情况

护理发热患者的第一步,是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因都是不相同的,因此护士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热时间、程度、诱因,以及其他的伴随症状。这些信息,就像侦探搜集到的线索一样,能帮助医护人员揭开发热的真相。同时,还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这些数据为医生提供了判断病情发展的直观依据,让医生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信号。

二、营造舒适的护理环境

发热患者往往因为体温升高而感到不适,因此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宜的休养环境非常重要。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温度适中、空气流通的房间,既能让患者感到舒适,又能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同时,医护人员也要注意防止患者受凉,给其加盖薄被或调节空调温度,保持室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三、细心观察病情

发热时,患者的体力通常较为虚弱,因此卧床休息显得尤为重要。医护人员要鼓励患者减少体力消耗,叮嘱其充分休息以减轻身体负担,这样可以加速康复。同时,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并及时记录。对于高热患者,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直到体温恢复正常并连续3次测量稳定后,再改为每日测量一次。

四、饮食护理

发热患者往往胃口不佳,这时可以给其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如米粥、牛奶、面条等。这样不仅能帮助患者减轻胃肠负担,还能为其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有助于加速身体康复。

此外,在发热过程中,体温升高会导致大量出汗,水分和电解质会大量流失,因此补充水分非常重要。建议患者每天的饮水量要3000毫升以上。如果患者不能通过口服水分补充,护士应根据情况通过静脉输液进行补充,以防止脱水和水电解质紊乱。

五、物理降温与药物治疗

对于体温不超过38.5℃的发热患者,医护人员可以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例如,可以用温水擦拭患者的腋下、颈部或背部等部位,这样有助于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的热量,达到降温效果。当然,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超过38.5℃,就应该及时采取药物治疗。常用的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可以迅速降低体温,缓解患者的不适。

六、口腔与皮肤护理

发热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腔干燥或鼻腔分泌物增多的现象,因此口腔护理也很重要。护士要提醒患者餐前餐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以防感染。同时,使用温和的口腔护理液也能帮助患者减轻口腔不适。

此外,发热患者因大量出汗,常常使皮肤和衣物湿透,护士要帮助其及时更换湿透的衣物和床单,保持皮肤干爽,防止皮肤出现感染。在高温季节,还要注意防止患者出现皮肤摩擦和压疮。

七、心理支持

发热给患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不适,患者的心理状态也常常受影响。焦虑、恐惧和孤独感是发热患者常见的情绪反应。因此,护士要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舒缓情绪。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倾听他们的诉求,给予安慰与关怀,能有效缓解他们的焦虑感。同时,向患者解释他们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让他们了解治疗过程,也能增强他们的治疗信心。

八、康复期的护理

当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后,就进入了康复阶段。此时的护理重点是帮助患者逐步恢复体力,避免病情反复。医护人员要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康复锻炼,如散步、做深呼吸等。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患者体力,同时能加速新陈代谢,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但需要注意的是,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患者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康复效果。

九、其他温馨提示

护理发热患者时,护士除了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外,还应给予患者温暖的关怀。例如,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这些细微的举动,不仅能够让患者感觉到医护人员的真心关怀,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发热看似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护理患者的过程却需要细心与耐心。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还应给予他们心理支持。

作者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全科医学科 陈静

来源: 陈静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