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人类对肉类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

然而,肉类产业背后隐藏的高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令人担忧。例如,生产一公斤牛肉需要耗费约1.5万升的水,全球高达40%~77%的农田被用于种植动物饲料。

此外,动物养殖还带来疾病传播、抗生素滥用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素肉被视为解决这些困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比传统肉类,素肉不仅在资源消耗上更环保,还能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从而降低超级细菌等公共健康风险。此外,素肉的推广也有助于缓解全球饥饿问题,因为植物蛋白的生产效率远高于动物蛋白。

在“低碳饮食”的倡导下,人类逐渐意识到,转向以植物蛋白为主的饮食结构,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一步。

**素肉是怎么“做”出来的?**现代素肉的生产主要分为三种方式:植物蛋白、生物蛋白以及细胞培养肉。其中,植物蛋白来源最广,包括大豆、豌豆和麦子的蛋白质。这些原料经过高温高压处理,模仿出肉的纤维感,从而在口感上接近动物肉。如何让植物蛋白更有肉的口感?针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仍在探索具体的分子机理。


与传统植物蛋白素肉相比,生物蛋白素肉则利用酵母等微生物进行发酵,通过基因筛选和快速繁殖获得所需的蛋白质。这种方法效率高,周期短,有助于降低成本。

至于细胞培养肉,则是从动物体内提取细胞,通过组织工程和食品工程技术,使其在特定的“支架”上形成肌肉组织。虽然这项技术仍在开发中,但它提供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未来方案,可以完全跳过动物养殖过程,快速生产出真实感极强的肉类。

实验室人造肉的制作流程 图源:Eating Well

**素肉如何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尽管素肉的技术逐渐成熟,但它要真正被大众接受,还需要克服多个障碍。

首先是价格,目前许多素肉产品的成本仍高于动物肉,但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优化供应链,这一问题有望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得到解决。

其次是消费者的心理接受度,部分人认为素肉“过于工业化”或“假”,因此素肉企业需要在口感、味道和烹饪体验上下功夫,让产品不仅好吃,还能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此外,还需明确目标群体。素肉的核心受众并非纯素食主义者,而是那些不想完全放弃肉类,却愿意尝试减少肉类消费的人群。研究表明,这样的群体占社会人口约30%。通过提供“看起来像肉,尝起来像肉”的优质产品,这一市场需求完全可以被满足。

同时,素肉的应用场景并不限于餐桌,还可以拓展到其他食品领域,例如零食和调味品,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未来,素肉不仅是一场食品革命,更是一场环保与科技的协奏曲。通过技术创新,我们有机会在不牺牲饮食享受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也许有一天,“素肉”不再只是动物肉的替代品,而是我们未来更美好的一部分。

(作者:Tom Cohen Ben-Arye博士,Meat-Like的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