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刷视频的时候
感动到泪流不止
想到令人伤心的事情时
眼泪哗哗的往下流
和人争辩情绪激动时
说话就很容易带着哭腔
其实
这就是传说中的“泪失禁体质”
是什么,让你流泪不止?
人之所以会流眼泪,一般有三种情况。
1 基础性眼泪
人类平均每天要产生 150~300 毫升眼泪,用来保护角膜、防止干燥。基础性眼泪分泌较多的人,看上去会有“眼波流转”的感觉。
2 反射性眼泪
当有刺激物不小心入眼,刺激角膜,就会产生反射性的眼泪,以便将刺激物冲出来。
3 情绪性眼泪
由于伤心、痛苦、委屈或者感动流的眼泪,就是情绪性眼泪。泪失禁体质,就是这种情况。
泪失禁体质是天生的
还是后天养成的?
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流泪,这可能与他们的情感敏感度较高有关。这种现象有时被非正式地称为“泪失禁体质”,尽管它并不是一个医学术语。在文学作品中,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非常典型且广为人知的例子,她因为性格细腻、情感丰富而经常哭泣。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的人群可能更倾向于九型人格理论中心区的类型。九型人格是一种描述人类行为模式的性格分类系统,它将人们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区域:脑区(注重思考和分析)、身体区(强调行动和本能)以及心区(重视情感和人际关系)。
图片来源:科普山东
一群朋友吃饭,身体区的人就会快快跑去结账。也就是说,他们要做什么事,直接就上了。
而理智区的人则会想:“今天谁先去付账呢?还是用群收款?”他们总是会先计划和研究。
而心区的人,则还处于:一起吃饭真好啊,好久没看到大家了……等情绪里,根本还没想到付账这件事。
可见,同样一件事,心区的人更在意情绪和感受,情感相对更丰沛。比如,林黛玉“看到落花流泪”,可对一般人来说,就只是一朵花落下来而已。而后天的泪失禁体质,则分为三种。
1 压抑、转移性的泪失禁
如果悲伤、脆弱等负面情绪长期被压抑,总有一天会在新的事件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过去的悲伤和痛苦,会借由当下的事来发泄。
2 工具性泪失禁
把眼泪作为工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 错位性泪失禁
是指有些人从小成长在不能表达愤怒的家庭,使得本来的愤怒变成了悲伤。这就导致长大后没有气场,没办法维护自己的界限,也不敢轻易说不。
和泪失禁体质和解
许多泪失禁体质的人
都会痛恨自己的眼泪
但其实
不管怎样的原因流泪
都是一种情绪表达
所以
你首先要做的
是去感受眼泪想表达什么
1 转变态度,与泪失禁体质和解
心理学家 Bowlby 曾说:“症状其实是健康反应的病态版本”。他在告诉我们,任何你身上不喜欢的部分,曾经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是哪一种泪失禁,在遥远的童年,都帮助过你适应环境,让你成长至今。
所以,与泪失禁体质握手言和,意识到它曾经起到过的作用,把它看成理解自己的入口,会更有益于自我成长。泪失禁总比麻木要好,至少能感觉到情感的奔涌。
2 找到眼泪背后想要表达的真相
每一次眼泪之后,可以记下自己的眼泪触发点,找出共性。区分自己的泪失禁是哪一种,仔细体验这种情绪:孩子作业写不完,我哭什么?和伴侣吵架,我哭什么?看个电影,我哭什么?试着复盘自己流泪时的感觉,仔细地去体会,写下这些感觉:这个哭,是在表达自己的害怕,还是无能?是需要伴侣支持自己吗?还是因为想到童年时,自己写不完作业,总是被骂才哭的?当我们去回忆这些场景时,慢慢问自己,眼泪后面是伤心,还是害怕?或者是孤单?
3 看见自己的真实需求
充分体会眼泪后面的情绪之后,可以试着问自己:我真实的需求是什么?
想要支持,就找到身边最能支持你的那个人,表达你的需求;想要被关注,其实可以跟对方沟通,他做什么可以让你有被关注的感觉;就算身边没有这样一个人,也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我可以为自己的需求做什么?”“我可以怎样支持到自己?”
其实,不管是哪种泪失禁体质,都不需要责备自己。这不是矫情,更不是病。而是偷偷借机跑出来的另外一个“你”。试着把眼泪当作了解自己的通道,去贴近拥抱那个自己。
那些过去未被看到的
需求和情绪
如今
你已经有足够的能力
去照顾和满足了
来源: 人民网科普 科普中国官方平台 上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