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犊牛腹泻高发季节,严重影响了牧场经济效益和犊牛的健康成长。在寒冷的冬季,犊牛腹泻成为养殖业主关注的热点问题。犊牛腹泻,也被称为“白痢”,是由于犊牛消化系统受到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肠道疾病。其症状包括粪便稀烂、食欲不振、呕吐等。如果不及时干预,犊牛可能因严重脱水而危及生命。为了预防冬季犊牛腹泻,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利用专业特长在生产实践摸索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办法,供广大养殖业主们参考。

一、预防措施

1.做好母牛围产期管理,防止生殖系统感染。围产期是预防母牛生殖道感染的关键时期,产前半个月增加精饲料的供给,并适当增加运动,为母体产犊做好充分准备。母牛产犊时要注意观察,尽量自然分娩,避免助产或剖腹产给母体带来的损伤,同时注意补充各类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保证母体有优质的初乳供应。

2.加强犊牛的饲养管理。犊牛出生后应及时饲喂初乳,人工哺乳时,奶水温度在36~38℃为宜,注意定时、定量、固定饲养员饲喂。优质的初乳可以给犊牛带来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和应用免疫增强剂,对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很好的帮助。此外,犊牛最好单栏饲养,保持牛舍干燥,防止犊牛受寒风侵袭及饮污水,减少病原菌的入侵机会,将应激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发现病犊牛要加强护理,立即隔离,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有效地防治犊牛腹泻病。

3.加强卫生防疫,定期对牛舍消毒。做好牛群的卫生防疫工作。在犊牛生产中,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和繁殖疾病等严重威胁犊牛的健康。为了尽量避免疾病的发生,一定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其中包括清洁卫生、消毒措施、预防注射以及驱虫药浴等。牛舍每月定期清洁,并在牛舍入口、产床和牛床下面撒生石灰、火碱或使用3%~5%来苏尔溶液进行喷雾消毒,条件允许的可用火焰消毒,效果更佳。

4.免疫预防。母牛妊娠晚期接种大肠杆菌疫苗、冠状病毒疫苗等可增强哺乳新生犊牛的防疫能力,预防犊牛腹泻病的发生。

二、治疗措施

1.抗生素治疗。利用抗生素治疗犊牛腹泻是目前的常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青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采用抗生素治疗犊牛腹泻时最好有针对性,可针对本场高发症状做相应的药敏试验再选择药物。同时应根据临床治疗情况制定合理的抗生素用药方案,多采用广谱高效抗生素类药物。

2.补充体液。犊牛腹泻后期机体大多会发生严重的脱水,引起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补充体液是腹泻后期的首选治疗方案,及时补液可有效纠正酸中毒,维护心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毒素排出。根据脱水程度选择补液药物:低渗性脱水,选择生理盐水;高渗性脱水,选择5%葡萄糖平衡电解质维持血液渗透压;严重脱水,伴有代谢性酸中毒时,选用碳酸氢钠碱性药;轻微酸中毒,采用补电解质溶液改善肾功能,通过肾脏自身调节机制调节酸碱平衡。

3.中草药治疗。中兽医学认为腹泻分热泻、寒泻,寒泻是指胃火衰肠、胃肠清浊不分而下泻,具有发病急、泻粪稀薄如水、尿少、口色青白、脉象沉迟等症状;热泻是指湿热停积胃肠引起患牛体温升高,脉搏加快,精神不振,鼻镜干燥,口腔黏膜潮红,粪便失禁、粪中带有血丝等。如今越来越多的临床兽医提倡应用中草药制剂治疗牛腹泻。中药治疗安全、副作用小,而且疗效显著,如黄芩汤加减、白头翁散、止泻散等成熟的中药验方。也有很多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犊牛腹泻发生率较高,占犊牛疾病的80%以上,阻碍了犊牛的生长发育,给养牛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犊牛腹泻的致病因素较多,临床治疗针对性不强,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且长期而广泛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和药物残留较明显,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最新研究表明,通过摄入足量的初乳、用当地中草药、添加多种复合益生菌和健康犊牛的粪便移植,都是预防与治疗犊牛腹泻效果较显著的手段。

作者 丨 广西水牛研究所 韦科龙

来源: 韦科龙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