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组织编制的省级地方标准《碧道工程规划设计导则》(DB44/T 2569-2024)(以下简称《导则》)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将自2025年2月25日起实施。

近年来,广东出台了《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印发了《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的意见》,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及技术指引,指导各地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到2025年,全省规划建成7800公里碧道,到2030年,全省规划建设1.6万公里碧道,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碧道7000余公里,河湖面貌明显改善,“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美丽画卷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万里碧道成为广东一张靓丽的水生态名片。

汕尾品清湖碧道

广州蕉门河

江门市江海区城央绿廊碧道

深圳大沙河

江门环人才岛公园碧道

佛山思贤滘 三江汇流(昆都山思贤窖片区)

深圳茅洲河光明段

珠海香山湖

梅州石正河

由于碧道工程是一项统筹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程,重点任务涉及水利、生态环境、住建等多个部门,多行业标准与规范缺乏协同统一。

为加强指导,进一步规范全省碧道工程规划设计,2022年6月开始,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启动《导则》编制工作,由我院主导,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水利水电技术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

地标专家审查会

2022年6月,在广东省水利厅河长办指导下,我院主导完成《导则》标准草案及立项申请书的编写。

2022年8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下达2022 年第一批广东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碧道工程规划设计导则正式获批立项。

经过多地实地调研、多次讨论,深度参与碧道工程建设实践相关专家及单位的定向意见征求,两次专家咨询,公众、水利厅各相关处室、各地市水务局公开征求意见,送审稿公示、技术审定会审查以及市场监督局审查等《导则》历时2年多终于出台!

《导则》规定了碧道工程的总体要求、现状调查、碧道规划、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工程、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景观与游憩系统工程、滨水经济带以及运维管理的规划设计内容和技术要求。适用于碧道工程的规划设计,也可为碧带建设等提供参考。

万里碧道建设是我省率先提出来的开创性工作,国内外尚无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导则》率先将碧道概念内涵等写入标准,将碧道理念原则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我省万里碧道今后的建设宣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碧道理念走向全国提供有力的支撑。

碧道“三道一带”示意图

《导则》对碧道规划建设原则进行了明确说明,包括碧道工程需遵循河流四维属性开展规划;水安全提升工程应严守安全底线;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应该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地制宜;景观与游憩系统相关设施建设,不得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堤防安全及河势稳定;滨水经济带建设需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等,并提出负面清单,防止碧道建设走偏走样,为高质量建好广东万里碧道保驾护航。


东莞华阳湖碧道

《导则》针对碧道规划及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工程、水环境改善、景观与游憩系统工程、滨水经济带“5+1”任务的设计、施工以及运维管护等方面均作了具体规定,为碧道工程规划设计等工作提供了更具体、更直观、更便捷的检索及应用指引,增强了可操作性,促进碧道建设更规范、更高效。

碧道“5+1”建设任务

《导则》结合我省打造绿美碧带、建设幸福河湖、发展绿色水经济等契机,不断丰富和发展碧道概念内涵,提出“碧道+”发展指引,在继续做大碧道增量的同时,持续提升“存量”碧道价值,增强碧道软实力。凸显广东治水特色,科学指导各地在碧道建设基础上,开展“碧道+”设计建设工作,引导碧道建设在形成“以水养水”循环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

江门新会水道碧道

《导则》跳出了水利行业局限,统筹各部门涉及的万里碧道建设任务,打通各行业标准规范,对碧道建设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全过程做到标准全覆盖,形成了统一、完整的标准规范。
《导则》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广东省碧道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解决碧道建设过程中的行业壁垒问题,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对形成职责明确、机制完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监督有力的碧道建设管理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 粤水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