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璐怡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主管药师

审核:郭钦惠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主任药师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及系统性皮肤病。越来越多的银屑病患者倾向于选择生物制剂进行治疗。生物制剂通过靶向银屑病致病相关通路中的可溶性细胞因子或细胞膜表面受体,直接清除引发银屑病发病的炎症因子,从而实现精准治疗银屑病皮损及其全身炎症相关并发症,是目前银屑病治疗中极具创新性的药物。根据《中国银屑病诊疗现状2023蓝皮书》的数据,2020—2023年,接受局部治疗和传统系统治疗(非生物制剂)的患者比例逐年下降,而选择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比例则逐年上升。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关于银屑病生物制剂的长期维持治疗,生物制剂疗效显著,尤其是新一代生物制剂起效迅速,能以最小的副作用实现患者“皮损完全清除”。然而,即便是生物制剂也无法根治银屑病,复发仍是一大挑战。《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建议接受生物制剂的患者进行长期维持治疗,因为相较于间断或按需用药,长期维持治疗在病情控制效果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均表现更优。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临床发现,许多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银屑病患者在皮损清除后,用药依从性会降低,未能按时治疗,甚至有的患者会自行停药或待复发后再接受治疗。这背后的原因多样,包括经济因素,尽管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降价并进入医保,但与传统口服药相比,其价格依然较高;此外,生物制剂的给药方式是皮下注射,大部分患者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这也带来了不便。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那么,一旦开始银屑病生物制剂治疗,是否必须按时打针呢?答案既肯定又否定。

1. 诱导期治疗需严格遵守说明书密集期标准剂量。

大部分生物制剂治疗方案包括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诱导治疗是指在开始治疗后短时间内多次用药,目的是使药物浓度迅速达到治疗水平,快速有效清除失衡的致病炎症因子。在这个阶段,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药间隔是必须的。那么,维持期治疗又如何呢?

2. 维持期可延长用药间隔,但有条件。

对于应答良好或病情较稳定的患者,可以在达标治疗后逐渐减量维持治疗,如延长用药间隔,即用药间隔可以长于说明书的规定。使用最低有效剂量维持治疗,不仅可以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还可以减少门诊就诊次数,降低医疗成本。

目前,银屑病生物制剂减量尚缺乏明确和公认的标准。《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治疗指南(2021)》建议,减量维持治疗可通过减少单次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来实现。治疗效果达标并保持6个月以上时开始减量维持治疗。达标是指皮损完全或几乎完全清除(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较基线改善达100%[PASI100]或PASI90)。国外研究指出,治疗开始后6个月维持PASI100的超级应答者,以及应答较慢但皮损清除至少6个月的患者都是适合减量的人群。优先考虑不涉及难治部位(头皮、指甲、生殖器、掌跖)、银屑病关节炎或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对于重症、顽固和发作频繁的病例,特别是伴有关节损害、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者,减量需要更加谨慎,尽可能进行长期维持标准剂量治疗。

全程管理是关键:

减量(延长用药间隔)前:

1. 在开始减量前,患者应接受至少6个月的治疗,且最好至少有6个月处于低疾病活动度状态。

2. 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和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如患者的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5和/或医生整体评价(PGA)为0-2,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5。

减量后:

定期接受评估,一般评估时间是减量方案实施后的3~6个月,不同生物制剂根据给药间隔不同而异。如疾病控制良好,PASI≤5和/或PGA 0-2,同时DLQI≤5,可以选择进一步延长给药时间;如出现复发症状,PASI>5和/或PGA>2和/或DLQI>5,则需要考虑恢复标准用药间隔甚至重新接受诱导治疗。

时机选择有讲究:

建议避开冬季,因为银屑病通常在冬季加重,夏季减轻。如患者也呈现此规律,则应在夏季考虑减量,以降低复发风险。

日常护理不容忽视:

1. 规律作息,戒烟限酒。

2. 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辛辣刺激的食物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3. 控制体重,肥胖可能加剧银屑病。

4. 合并用药需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可能触发银屑病的药物,如β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等。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如果符合减量的条件,可以不按照说明书的规定“按时”用药,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实施延长给药间隔等减量方案,并按照制定好的给药间隔规律“按时”用药,不随意改变。

总之,科学的维持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减少反复发作,长期规律治疗结合正确的日常护理是银屑病慢病管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治疗指南(2021)[J]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 54(12): 1033-1047.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 张学军.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 [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3, 56(7): 573-625.

[3]李航, 李若瑜, 王明悦, 等. 《中国银屑病诊疗现状2023蓝皮书》[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24.

[4]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 银屑病生物制剂达标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3, 56(3): 191-203.

[5]L S van der Schoot, E M Baerveldt, W A van Enst, et al. National consensus on biologic dose reduction in psoriasis: a modified eDelphi procedure, J Dermatolog Treat, 2022, 2154570.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