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爷爷身体一直硬朗,除了高血压外,很少生病住院。近期,刘爷爷突然病倒了,发热一周余,体温高达41℃,还有全身酸胀,头晕纳差,乏力等不适感。

在当地诊所就诊多日,效果不佳,刘爷爷的家人急忙送至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以发热查因收入全科医学科。

▲治疗前CT

入院后,接诊医生详细询问刘爷爷病史并查体,发现患者左肺可闻及湿性啰音,血常规显示白细胞、C反应蛋白均明显升高,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感染,左侧胸腔积液,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3天,仍高热持续不退,还伴有呼吸困难。这究竟是怎么了?

▲治疗后CT

科主任张琨及主管医生彭达密切关注患者情况,及时申请呼吸内科及感染科会诊,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及各项化验指标,考虑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刘爷爷听此一说,表示疑问,家里并没有养鹦鹉等动物,不过一周前有宰杀鸡禽的情况。为尽快明确诊断,经多科协作,医患沟通,顺利为患者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并将肺泡灌洗液标本送检以明确诊断,呼吸道多种病原靶向顺序技术结果证实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

张琨主任当即组织修订治疗方案,当日下午,患者体温明显下降,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逐步改善,经过数天对症处理,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肺部炎症明显吸收,发热消退,乏力咳嗽好转,目前已经好转出院。

科普课堂

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人禽共患传染性疾病,又称“鸟疫”,为人畜共患病,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鹦鹉热为少见病,鸟类、家禽、野生动物的尿粪便均可携带病原体,人类经呼吸道吸入或密切接触可发生人畜感染。

人类的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最常见于青年或中年人,老年人少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烧、明显的头痛和干咳、腹泻、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快,造成多器官衰竭,多数预后不佳。

患者通常最近有鸟类接触史,感染到出现症状(也叫疾病潜伏期)通常在5到14天之间,但也可能长达1月余,因此早期的诊治尤为重要。

全科医学科温馨提醒:

1.加强对鸟类、禽类动物的检疫管理,避免患病鸟禽进入市场,尤其应该注意无症状的隐性感染鸟禽。鸟禽在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后并不一定出现症状,人类在接触它们时,应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接触后应彻底洗手,避免病原体残留引发感染。

2.定期清理鸟禽粪便,清理时适当洒水,以免含有病原体的颗粒漂浮在空气中,引发鸟禽及人类感染。

3.购买活禽时要保持距离,食用禽类时要彻底煮熟。

4.若禽类出现鹦鹉热症状应立即隔离,并及时处理病禽以免传染其他健康动物及人类。若人出现相应症状,应立即就医并隔离。

5.鸟禽养殖人员及运输人员,日常应使用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在接触粪便后,应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避免病原体残留。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喻妹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喻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