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中部,横亘着一座东西走向、绵延1600余公里,号称“中华脊梁”的巨大山系,它就是秦岭。秦岭最早被称为昆仑,因它矗立在秦国都城之南,又被称作终南山或南山。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秦岭——天下之大阻”,对秦岭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秦岭地跨甘肃、陕西、河南等六省一市,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是秦岭山脉的主干。

巍巍秦岭、绵延不断,气势磅礴、千姿百态。从地质构造上讲,秦岭是岩层水平方向的挤压和垂直方向的升降运动所形成的褶皱—断层山系,同时风化、侵蚀等外力也对秦岭地形地貌的塑造起到了精雕细琢的作用。秦岭东部的华山,是由于升降运动所形成的断块山地,壁立千仞、群峰挺拔,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也是我国大陆上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的第一高峰,具有低山、中山、高山等地貌类型,受古冰川的侵蚀作用,在太白山顶形成三处高山湖泊,黑河、湑水河发源于此,河水飞流直下,形成瀑布蔚为壮观。雄踞于秦岭中段的终南山,是世界地质公园,这里有因山崩形成的翠华山堰塞湖,也有骊山地垒等地质景观,珍奇秀丽、景色幽美,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国家公园”,它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美称,是以道文化为代表的多种文化圣地。

巍峨的秦岭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是我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冬季的冷空气因秦岭难以大规模南下,夏季的暖湿气流因秦岭难以大规模北上,在其南北两侧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同时秦岭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因为秦岭,中国有了南方和北方,形成了米面之隔,孕育了不同的南北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因为秦岭,阻挡了沙尘暴的南下,发挥了天然的环境屏障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多条现代化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秦岭隧道得以开通,畅通了秦岭之阻,使“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成为历史,推动了南北经济的增长与人文交流的便捷化。

秦岭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号称“中央水塔”。秦岭以北为黄河流域,秦岭以南为长江流域。受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于印度洋西南季风暖湿气流的影响,且受秦岭山地的抬升作用,形成丰沛的地形雨。山地面积巨大,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利于地表水的汇集,形成丰富众多的地表径流;加之秦岭独特的海拔高度分布着多个飞流瀑布,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央水塔”。秦岭南麓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水资源储量约为180亿立方米,约占陕南水资源总量的58%,是嘉陵江、汉江、丹江的源头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涵养区,每年为北京、天津等地供水100多亿立方米,有效地调节了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秦岭北麓水资源约为40亿立方米,约占关中平原地表水总量的51%,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渭河之水滋养了八百里秦川肥沃的土壤。“八水绕长安”除发源于六盘山的泾河,其他河水均发源于秦岭。秦岭之水,成就了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绝代风华,经过历史的沉淀,使西安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湿地广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和物质基础,使其得以长治久安;同时,以西安为龙头,引领和助推着现代关中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誉为“生物基因库”。

秦岭复杂的地质地貌和多样性的气候,共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被称为“生物基因库”,成为研究欧亚大陆生物起源、发展和演化规律的天然实验室。其中,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药用植物达286种,被称为“天然中药库”,为弘扬中医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这里又是“动物的天堂”,为被称作“秦岭四宝”的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秦岭独特优质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推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无论在地理意义上,抑或国人心目中,秦岭都是“生命之山”。2022年10月14日,《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发展方案(2022—2027)年》暨选址工作顺利通过专家论证,这标志着将来我们可以获取秦岭复杂地形背景的多圈层观测资料,比如通过监测空气中负氧离子的浓度,分析一个区域的生态康养指数,看其是否宜居等等,从而为研究秦岭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繁殖生长、人类生存环境的良性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指引。

秦岭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也是一座文化之山,更是一座财富之山、见证社会发展之山。它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果把黄河比作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那么秦岭就是炎黄子孙的父亲山。我们要做好新时代的秦岭卫士,让这座金山银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福华夏子孙后代!

来源: 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