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西江流域濛江镇辖区淡水养殖业发展迅猛,网箱养殖户逐年增多,网箱养鱼面积一再扩大。随着濛江镇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箱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防洪安全、河段交通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态安全,对淡水养殖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转型升级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养殖成为濛江镇淡水养殖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濛江镇辖区淡水养殖业基本情况
2021年初,蒙江河濛江镇辖区河段(包括支流马河)的网箱养殖户从30多户增加到136户,网箱养殖面积从2.89万平方米增加到约5.2万平方米,主要是简陋的网箱养殖,很多网箱养殖户没有办理养殖滩涂许可证,属于非法养殖。去年经过整治清理,目前尚存养殖户约30户,面积约5000平方米。西江干流濛江镇莲垌段之前有网箱养殖户4户,养殖面积为10040平方米。虽然该4户持有养殖证,但由于影响汛期安全,已经在2022年4月底之前全面清理拆除。
二、转型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西江流域淡水养殖的模式主要为网箱养殖,由于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及汛期防洪安全,养殖户不得不面临放弃网箱养殖,或者转向陆基养殖。目前养殖户转型升级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1.网箱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防洪安全、河段交通等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在濛江镇河道管理范围内政府部门已不再批准网箱养殖,因此网箱养殖户必须转向陆基养殖。由于陆基上的养殖,如池塘、水库、储水罐、储水池等,需要投入的资金比较大,很多水产养殖户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还有相当一部分水产养殖户使用的鱼饲料都是赊来的,规模比较大的水产养殖户都有银行贷款,所以一般农民群众的财力无法支撑水产养殖的转型发展。
2.发展陆基养殖无论是池塘、水库、储水罐、储水池养殖还是稻田、莲藕田养鱼,水产养殖技术要求比河流网箱养殖要高。而濛江镇水产养殖从业人员主要以农民为主,队伍非常不稳定,整体素质比较低,很难接受新技术、新知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也很难适应淡水养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与国外专门从事淡水养殖行业养殖户相比,在饲养管理和鱼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存在很大差距。
3.发展陆基水产养殖对土地要求比较严格,除了现有的池塘、水库外,新建造的鱼塘、储水罐等工厂化养鱼很容易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或者国土部门禁止使用的土地,很大程度限制了水产养殖的项目实施。
三、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1.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先进技术。高效的水产养殖技术应用需要广大高水平水产技术人才来支撑,因此要加强对水产养殖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首先,政府各级有关部门要定期举行淡水养殖科学新技术培训,定期邀请淡水养殖技术专家,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授课等;宣讲有关水产养殖的法律法规、科学新技术知识和注意事项等;发放通俗易懂的水产养殖技术手册等宣传资料,及时把先进的水产科学养殖技术送到生产一线。另外,应建立农村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才储备机制,吸引更多的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才前往农村进行水产养殖,为乡村水产养殖业发展、振兴乡村建设作出贡献。
2.充分利用资金,加大生态养殖投入。政府各级部门通过出台政策,在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农业发展、金融信贷等方面向水产养殖场户倾斜,并且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水产养殖业的投入,以及农民群众增加投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业,鼓励和吸引龙头企业或者资金雄厚的个人兴建工厂化、集约化淡水养殖,促进水产生态养殖业发展。
3.充分改造利用设施养鱼。濛江镇处于丘陵地带,拥有60多万平方米面积的山塘水库,同样适合发展淡水养殖。由于濛江河段已经清拆了5万多平方米的网箱,需要补回鱼类产量必须充分利用现有山塘水库,通过加深、加宽等有效改造,进行高密度养殖。也可以向国土部门申请水产养殖的土地使用,建设储水池、铁罐等进行工厂化、集约化高密度养鱼。
4.推行示范场、示范户建设。生态养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根据不同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关系,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使其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的一种养殖方式,其特点就是利用无污染的水域或者运用生态养殖技术,让养殖生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按照生物本身的生长规律进行养殖生产。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通过推广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场、示范户建设,如“猪+沼气+鱼”“莲藕+鱼+螺”“稻+鱼+蟹”“稻+鱼+虾”等模式,并且重点扶持一批水产生态规模示范养殖场、示范户建设。水产养殖业产生的污水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用于灌溉农作物、果树等,逐渐形成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的生态种养发展模式。另外要加强对工厂化、集约化水产养殖产生的废水净化和回收利用,提高对粪污、池塘泥渣等利用,控制污染零排放,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依赖,促进水产生物生长,提高水产品品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以下是几种技术比较成熟的生态养殖模式:
①“猪+沼气+鱼”种养模式
养鱼户可以把畜禽粪便放入沼气池发酵后,用沼液作追肥培育鱼塘的浮游生物,为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提供天然的饵料,降低鱼的饵料成本,大大减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因施化学肥料给鱼类带来的疾病。此模式不仅能使鱼丰产增收,另外塘泥又能作为农作物天然肥料,每亩鱼塘效益预计可增收1000元以上。
②“莲藕+鱼+螺”高效种养模式
田螺属软体动物。田螺喜栖息于冬暖夏凉,土质柔软肥沃,饵料丰富的水体,属杂食性,摄食水生生物和腐败有机质,因而藕田就是鱼、螺生存生长的理想环境。莲藕套养鱼、螺的生态模式能大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开展“莲藕套养鱼、田螺生态高效种养模式”试点建设,示范带动水产养殖业发展。并且要加快推进生态高效种养模式的示范推广应用,促进藕田生态种养上规模、上档次,扩大推广应用面积。
③“稻+鱼+蟹”种养模式
稻鱼蟹共生打破传统稻田种植模式,合理布置种植区、养殖区、疫病防治区、投饲区,实现水温水深精准控制,方便鱼类进出采食及活动,达到养殖区域生态环境平衡。把流水养殖技术引入稻鱼养殖中,利用蟹吃草,鱼蟹疏松了土壤,形成食物链条,减少施肥用药,优化生态环境,有效促进水稻生长。
④“稻+鱼+虾”种养模式
“稻+鱼+虾”综合种养创新模式是通过加高、加固田埂、开挖鱼沟等改造工程,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与栽培方法,采用规范化的小龙虾、名优鱼类配套养殖技术,以期达到稳定水稻和鱼虾产量、保障水稻和鱼虾质量安全、发挥更多生态作用的目的。对粮食生产来说,稻鱼共生、稻虾轮作模式是新型的生产模式。粮食生产相对其他经济作物,效益比较低,稻鱼、稻虾混养,在保证主粮生产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种植户的效益,确保粮食能够稳定生产。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的改变,改造传统农业,走生态种养之路,是当前及未来农业生产的趋势。
5.加强水体环境监测。要想进行科学的水产养殖,首先必须充分了解水体环境情况,以便科学选择养殖种类和品种。因此,必须建立河流水体环境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定期进行水源、河流等区域水质的调查和监测,对山塘水库或者工厂化淡水养殖场排出的污水要准确评价水体的质量,对存在水体污染的区域要及时处理,防止污染情况加重,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濛江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濛江镇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在发展淡水养殖业的同时,要做好江河治理工作。政府各级管理部门通过指导淡水生态养殖业体系的建设,规范水产养殖业产生的污水资源化利用,同时运用财政和社会资金以及技术支持等手段扶持淡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养殖模式。因此,要针对目前濛江镇淡水养殖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探讨水产养殖的优化对策,进一步促进濛江镇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广西藤县濛江镇农业农村中心 吴超海
来源: 吴超海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