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原产于非洲和阿拉伯沙漠温差较大的地区,鸵鸟可以在-30℃~45℃的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鸵鸟喜欢气候干燥,昼夜温差较大的环境条件。鸵鸟具有超常的免疫力,抗病力很强,除雏鸵鸟需要一定的保温外,成年鸵鸟适应性广,能在德国雪地或澳大利亚沙漠这样的环境中养殖,能适应各种恶劣的天气,严寒、酷暑、刮风、下雪对露天生活的鸵鸟均无不良影响。不过,鸵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饲养环境、食物和养殖密度有了较大的变化,其抗病力会相应降低,所以要做好疾病预防措施。
一、新城疫
1.症状表现。新城疫是由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的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传染病。病鸟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携带病毒,可经空气、饮水、用具及饲料传播,所有年龄的鸵鸟均可感染,但以1周龄以下幼鸵鸟最易感染,该病不受季节影响。病鸟精神不振,垂头缩颈,垂翅,发病初期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不进食,排出黄绿色或黄白色稀粪,时有少量血液,呼吸困难,伸颈张口,有黏液自鼻孔流出,并发出“咯咯”声,有时出现神经症状,腿翅麻痹,颈略弯曲,患病1~4周后死亡。
2.防治方法。该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靠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和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来预防。因雏鸵鸟易感染新城疫,在9~14日龄时需接种新城疫Ⅱ系疫苗,3周后加强免疫1次,然后每月接种1次(注:此免疫程序仅限于雏鸟期)。治疗用高免血清的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在1∶128以上时用大剂量有一定疗效;或用效价在1∶128以上的高免卵黄抗体也有一定疗效。严重病鸵鸟应淘汰,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对鸟舍环境、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
二、肠炎
1.症状表现。肠炎是鸵鸟易患的消化道疾病,引起肠炎的因素较多,包括饲料因素、季节气候变化、受寒、细菌病毒等。但引起肠炎的多数原因是吃入不洁、腐烂或发霉变质的饲料,或饮用脏水所致。夏季多雨潮湿,肠炎发病率较高。病鸟一般表现为精神萎靡,羽毛松乱,食欲减退,饮水增加,体温升高,两翅和头下垂,排稀水样粪便,严重时粪便呈黏液性或血样下痢,站立不起。
2.防治方法。保证饲料与饮水的清洁,不喂变质的饲草饲料。夏季可在饮水中添加0.1%的土霉素,能起到预防作用。病情较重时可用利高霉素可溶性粉剂每100克对水400公斤,一日2次,连用3~5天;拌料加倍,每100克拌料200公斤,一日2次,连用3~5天。对因腹泻而脱水的病鸟,饮水中应添加补液盐。
三、禽流感
1.症状表现。解剖发现肝脾肿胀、充血、脆弱,外表有白色坏死斑。慢性病例肝脏呈暗绿色,心包发炎,小肠严重出血,肾脏苍白肿胀,输尿管充满白绿色尿酸盐。在很多有眼、鼻分泌物的病例中,还会出现纤维性气管膀胱炎、黏液性鼻膀胱炎等病变。
高致病性禽流感鸵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晚期临床症状为身体不适,走失,摄食增加或放弃,排出绿色尿液,眼睑肿胀,分泌物增多和呼吸困难。感染的鸵鸟在2~3天后死亡,尤其是幼鸟,死亡率为70%~80%。成年鸵鸟死亡率略低,部分成年鸵鸟经过2~3周可逐渐恢复。
2.防治措施。采取一切措施防止鸵鸟、家禽和禽流感病毒携带者,如人、家禽、野鸟、水禽和候鸟等进入鸵鸟养殖场。对于已经患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鸟类(鸵鸟),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它们患病,只能通过扑杀、焚烧、掩埋等方式处理。由于禽流感起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治疗只能耽误工作,还容易引起病情的扩散。按照国家规定,一旦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该场及其周边直径3公里范围内的家禽应立即扑杀掩埋,并对相关区域、村庄、道路进行严格封锁和消毒。
四、痘病
1.症状表现。第一种是在鸵鸟身体无毛或少毛区如眼睑、头、颈、泄殖腔、翅内侧及腿等部位出现大小不同的痘疹,很快成为小水泡,逐渐形成结节样病变,随后形成褐色痂皮,3~4周后脱落,形成凹陷,少则几个,多则密布头部。有痘病的雏鸵鸟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生长停滞等症状,一般死亡率低,易康复。第二种病变发生于口、鼻、咽喉等部位黏膜上。被感染的黏膜表面形成不透明稍突起的小结节,结节扩大变成黄色干酪样的白喉性膜。眼部感染后眼睑充血和肿胀,眼分泌物增多,有的发生眼肓。口咽、食道和气管发炎,出现圆形黄色斑,覆有伪膜,随后结痂,由此呼吸困难,病鸟张口、伸颈、摇头和咳嗽。严重病例会窒息死亡。
2.防治措施。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平时预防除做好环境卫生,定时对鸵鸟舍、活动场地及所有器具等消毒外,还应对4~6周龄健康雏鸵鸟接种种禽痘弱毒疫苗。通常采用对症疗法,皮肤型禽痘先用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发病部位,随后剥离痘痂,再涂上碘酊或龙胆紫等。眼部肿胀用2%硼酸溶液冲洗后滴上5%蛋白银溶液或金霉素眼膏。白喉型禽痘轻剥离假膜,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涂上碘甘油。
五、胃肠梗死
1.症状表现。肌胃阻塞是6月龄以内的鸵鸟较易发生的疾病。鸵鸟因饥饿、应激或突然转换饲料等原因而食入大量干硬饲草、细沙或其他异物(铁丝、木条、塑料等),积聚肌胃,形成梗塞。成年鸟由于自身消化系统较粗大,排泄机能完善,所以较少发病。触摸病鸟胃部可感到有干硬食物,病鸟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厌食,喜饮水,口腔有黏液,气味酸臭,粪便干硬,粪尿量减少。
2.防治措施。饲喂方法要正确,料槽充足,采食点要多,平均5~6只鸵鸟供应1个采食点。混料要均匀,保证每只鸟都能随意采食,草质要经过筛选。要进行饲料的营养分析,找出异食癖的原因,同时要经常清除运动场内的杂物。对草阻塞可用0.25%盐酸50毫升灌服,每天2次,连用2~4天,使草团软化并刺激胃蠕动。对沙阻塞可灌服液体石蜡300~400毫升或硫酸镁100克加水500毫升灌服,连用3日。根据病情可静脉注射葡萄糖,上述方法不显效时,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在病鸟胃部采用外科手术疗法,切开肌胃取出硬块,清除阻塞物后缝合。
六、腿肿病
1.症状表现。幼鸟站立不起、瘫痪,可由维生素缺乏所引起。表现为肌肉营养不良,乃至收缩无力,长时间卧地不起,继而加剧肌肉尤其是骨骼肌的退化。
2.防治措施。根据鸵鸟的营养需要配制鸵鸟专用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预混料。专用预混料按照鸵鸟的生长曲线,分阶段精细化提供蛋白质和能量,一般小鸟的蛋白质水平在15%~23%,代谢能在11.30~11.64兆焦耳/公斤,脂肪含量在6%~8%。钙含量为1.5%~2.0%,磷含量为0.75%~1.0%,钙磷比接近2∶1。另外,还要注意季节的变化而适时调整日粮中维生素的供给量。夏季要增加B族维生素的用量,如不及时增补就可能造成B族维生素缺乏,特别是维生素B1、叶酸、泛酸、胆碱的缺乏而发生雏鸵鸟腿病。因此,每年的气温在25℃以上时,应增加B族维生素的用量20%~40%。冬季要增大维生素A和维生素D3的用量。冬季育雏,雏鸵鸟大多饲养在育雏舍内,或塑料大棚内,加之冬季日照时间短。雏鸵鸟接受日光照射的时间严重不足。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不能转化为维生素D3,影响钙质的吸收,使腿病的发病率增加。因此,入冬后应给雏鸵鸟增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3的用量50%~100%。
七、球虫病
1.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进食,体重下降,羽毛蓬松,口渴,腹泻。粪呈水样带血,以后拉血粪。该病呈急性或慢性经过,对雏鸟和幼鸟为害最大。有的病鸟因身体衰竭而死亡,有的出现震颤、昏厥或跛行,有的经过轻度或中度感染后存活下来,可以对球虫感染产生免疫力。
2.防治措施。饲养时将成年鸟与幼鸟分开,加强营养,尽可能多补充含维生素A的饲料,做好环境卫生,鸟舍、运动场必须保持干燥。及早发现病鸟,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可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以0.5%的比例混入饲料中,连用3天,停2天,再连用3天,或0.02%敌菌净磺胺合剂混入饲料中,连喂5天为一疗程,或30%磺胺氯吡嗪钠,每克对水4公斤,首次用量加倍,连用3~5天。
八、羽虱
1.症状表现。羽虱属节肢动物食毛目的一些外寄生虫,这一类寄生虫数量共有40余种,共同的形态特征是体形较小,长1~2毫米,口器为咀嚼式,有3对足,无翅。羽虱寄生于羽毛或毛的基部,其全部发育都在禽体上进行,所产的卵粘着在羽毛的基部,经5~8天孵化为幼虱,在2~3周变为成虫。传染途径主要靠直接接触,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季较严重。由于羽虱损伤皮肤,吞食血液,鸵鸟常感到瘙痒,烦燥不安,休息不好,体质消瘦,致使鸵鸟营养不良,贫血,生长缓慢。
2.防治措施。
保持舍内和鸟体的清洁,室内通风干燥,注意定期消毒。经常检查鸵鸟,发现羽虱及时治疗。可用5克百部草加1000毫升水煮沸,凉后往鸟身上喷洗,反复几次即可杀灭羽虱,或用0.01%~0.02%的氧硫磷溶液喷淋于鸟身上,或用2.5%的溴氰菊酯加温水稀释至4000倍,喷淋于鸟身上。
作者∣广西浦北县张黄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钟祥伟
来源: 钟祥伟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