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娄小燕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符小妹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审核:胡晓波 上海市临检中心 主任技师

徐老师刚刚年过六十就被诊断出糖尿病,老人家常去医院检测血糖,可最近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总是>7%,让老人家很苦恼,明明平时监测的空腹血糖数值都是正常的,为啥糖化血红蛋白会不达标?许多糖尿病患者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烦恼?

监测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必修课。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又称“糖化白蛋白”)、持续葡萄糖监测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共同组成血糖监测小分队,7位成员个个能打。傻傻分不清?别急,本文带您走近小分队各成员,了解它们的业务技能,让您控糖更省心。

问题一:“实时血糖”啥时候测?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受饮食、运动、情绪、激素、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实时血糖”是时刻变化的。测血糖时间点可是大有讲究的。

空腹和餐后血糖是2个最重要的“实时血糖”监测时间点。前者是血糖监测小分队中出场次数最多、工作量最大,也是诊断糖尿病最常用的指标。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类型多为2型糖尿病,部分患者的空腹血糖略微升高或在正常范围内,而餐后血糖数值却一路“狂飙”。如果只监测空腹血糖,部分糖尿病患者会成为“漏网之鱼”。餐后血糖像“隐匿的杀手”,如果数值持续居高不下,久而久之,会导致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

徐老师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就是因为餐后血糖数值高。在医生的提醒下,徐老师测了几次餐后血糖,数值果然在12 mmol/L以上。另外,餐后血糖还有助于判断哪类食物是“升糖炸弹”,哪些运动是“降糖小能手”,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日常饮食和运动方案。因此,今天测个餐后血糖?看看是惊喜还是惊吓?

问题二:2个“回顾性血糖”有什么差异?

面对“高高低低”的“实时血糖”,很难观察出控糖“成绩”是否合格,总不能拉个平均值吧?这时候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这2个“成绩评价官”可以大显身手了。它俩负责给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成绩”打分,好比篮球运动员的场均得分可以评价一位球员的成绩。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问题三:需要关注“曲线血糖”的什么结果?什么人群需要进行持续葡萄糖监测?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曲线血糖”是指持续葡萄糖监测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他们是小分队里的“答疑解惑”担当,虽说出场次数不多,却是解决问题的小能手。血糖高低波动是血糖管理的难题之一,其危害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严重。持续葡萄糖监测是小分队里的“黑科技成员”,它像摄像头一样连续探测血糖浓度。餐后血糖高、使用胰岛素治疗、低血糖风险高、病程长、高龄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较大,可以考虑体验下这项“黑科技”。如果“摄像头”捕捉到隐匿性高血糖,应立刻采取行动,可以缩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如果捕捉到隐匿性低血糖,那可就“功德无量”了:高血糖好比慢性“杀手”,低血糖则像“交通意外”,低血糖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注射胰岛素或吃降糖药的患者,尤其是老人、小孩、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都需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当空腹血糖≥6.1 mmol/L但<7.0 mmol/L时,还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门槛儿,如何了解这类“边缘人群”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闪亮登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血糖曲线相当于一次模拟考,看看身体一次性大量摄入75 g葡萄糖后的“危机公关能力”。2~3 h内的血糖波动形成的曲线能够判断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是否“掉链子”,是否处于糖尿病前期,它说了算。

图5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问题四:血糖报告怎么看?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由于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已逐渐年轻化,建议从35岁开始筛查血糖。糖尿病前期离糖尿病只有一步之遥,是一种处于健康和糖尿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相当于“黄牌警告”。如果无视警告,未来很可能会加入糖尿病大军,但如果积极地进行干预,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转的。一张图教您看懂血糖报告。

图6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如果确诊为糖尿病或已处于糖尿病前期,如何看待和对待它们至关重要。血糖监测小分队里的7个成员个个能打、各有所长,能相互配合,并能发挥各自优势,一定能帮助您打响“控糖战役”。因此,您千万别“摆烂”。血糖控制三步走:血糖监测小分队武器拿在手,降糖药吃起来、胰岛素用起来,自己跑起来、动起来,生活方式调整起来,糖尿病患者也可以享受健康人生!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