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具有繁殖快、易养殖、适应性强、饲料转化率高、周期短等优点,牛蛙养殖以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湖南、云南和江西等南方省份为主,尤其是两广和海南养殖居多。牛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胆固醇低、脂肪含量低,尤其是精氨酸、磷氨酸含量比较高,是一种很好的滋补食品。
一、蛙池建设
1.蛙池选址。养殖场最好选择距村庄500米以上,坐北向南、排灌方便、交通便利、通水通电的地方,方便养殖生产。一般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另外在发生洪涝时,水淹不到的地方。2023年广东茂名、广西玉林等地发生洪涝灾害,蛙场被大洪水冲垮,大量的商品蛙出逃,损失惨重。
2.蛙池建设。蛙场四周用1.5~2米的石棉瓦围挡,可以防止牛蛙逃跑,还能防老鼠、蛇、鸡、鸭等天敌闯入,在顶上2.5米高用纱网做护蛙网。蛙池可以先规划成100平方米为一个大池,再把每个大池分成30平方米/个的小池。宜采用长方形池子,便于操作。池边用40目的尼龙网做围栏,网边至少要高出池底1.2米,底部应有20~30厘米埋进土里进行固定;池埂高40厘米,坡度为1∶3,水位保持在30~50厘米。如果水层深度不够,蓄水量太少,牛蛙排泄粪便过多造成尿酸含量高,牛蛙会变得易暴易怒,互相残杀,造成大量死亡。用口径为10~12厘米的塑料管作为给排水管,进、溢水孔设置的地点应在每个大池的对角。每个小池子里放3~4块100厘米×150厘米具有浮性的专用蓝色蛙垫作为牛蛙的休息台。池子上方用黑色太阳网遮阴,以防夏季太阳暴晒。
二、种蛙的挑选和运输
1.种蛙挑选。在选择种蛙的时候,一定要无病无伤、反应灵敏、体格健壮、发育良好、活力旺盛、体格够大。种蛙应选择2~3龄,体重在400~500克,雄蛙要求声囊完整,婚姻垫比较明显;雌蛙要选择腹部比较膨大,柔软有弹性,皮肤有光泽,身躯完好。公蛙和母蛙最好是从不同的养殖场引种,这样可以有效避开近亲繁殖,公蛙、母蛙要分开饲养。
2.种蛙运输。就近引种是最理想的,长途运输容易造成种蛙损伤。另外,应选择阴天温度不高于20℃时运输,低温状态下种蛙不进食,活动少,可以减少种蛙的损耗。正常喂食情况下,种蛙装箱前建议停食1天,尽可能将肚子里的饲料消化排出。先将种蛙移入透气尼龙纺织袋里,种蛙的密度以蛙不叠加拥挤为宜。使用60厘米×45厘米×26厘米的大号泡沫箱,箱四周打小洞用于透气,底层放一层冰块,上面放两层塑料框。将种蛙分层放入后,再封箱打包。
3.种蛙入池。种蛙到达目的地卸车后,将种蛙取出放到房间静置3~4小时,待种蛙体温与周边环境融合后,逐个检查种蛙是否受伤,然后用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10~15分钟,再放入蛙池。蛙长途运输后体温可能升高,如果直接放入蛙池,一冷一热,种蛙容易感冒。
三、种蛙的交配与繁育
1.种蛙的交配。繁殖、孵化技术是牛蛙养殖的关键技术,自然条件下,一般4月初到9月都可以交配产卵,根据商品蛙上市时间来决定何时开始产卵(根据气温高低,一般温度高的夏秋季4~5个月就可以养成商品蛙上市)。当水温上升稳定在16℃以上时,要做好繁殖前的准备,将准备好的产卵池、孵化池进行消毒,再注入清水,通过控制水位和光照来调节好水温。一切准备好后即可将公母蛙从越冬池移入并按1∶1或1∶2进行配对,移出后先用5~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药浴5分钟,然后移入产卵池。产卵池水位保持在0.2米,水温稳定在20℃以上。
2.种蛙的繁殖。正常情况下,牛蛙进入产卵池后60小时内就可以抱对产卵,高温并伴有打雷下雨的条件下,亲蛙进入产卵池后16小时内就可全部抱对产卵。一般牛蛙抱对2小时后就开始产卵,产卵时长为10~20分钟。产卵20~30分钟后卵块已经吸水膨胀,动物极已经朝上,植物极朝下,水面上看到一片灰黑色卵块的时候就是最佳采卵期了。受精卵孵化时最适温度为25℃,同时要有充足的氧气,在孵化时最好让受精卵浮在水中,如果沉入水底,要将受精卵移动,以免与池底粘连,导致底部的受精卵缺氧而影响孵化率。
3.卵块的孵化。一般每平方米放1万粒左右的卵块,孵化池的水深在50厘米左右,一般要求水温在25~30℃,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保持在6.5~7,可以采取微流水方式刺激卵块发育。刚孵出的蝌蚪体长在5~6毫米,主要是吸引卵黄为主,还不会进食,喜欢吸附在附着物上休息。3~4天后鳃盖发育完全,开始摄食,可以投喂料粉和进行肥水养殖,10~15天后就可以转入蝌蚪池进行饲养了。
四、投放管理
1.蛙池消毒。放苗前,干池每667平方米(亩)用生石灰40~50公斤或漂白粉15公斤(有效氯含量在30%左右)进行消毒,一般清池消毒5天后再注入40~50厘米清水,静置24小时后即可放苗。
2.蝌蝌的引进及投放。建议引进大圆头或绿豆大小的蝌蚪,此时的蝌蚪苗抵抗力比较好,方便运输。按1万尾装一个氧气袋,再打氧气并密封装车。在运输途中尽量将温度控制在20℃以下,到达养殖场后先将氧气袋放入蛙池中15~20分钟,让氧气袋的水温与蛙池水温保持一致时,再将蜊蚪放入蛙池。放苗后及时泼洒抗应激药物,增强蜊蚪适应环境的能力。
3.蛙苗的投放。蛙苗下车后,先在养蛙场静置1~2小时,待苗适应后再入池,降低温差导致的应激反应。刚断尾幼蛙可用20ppm(气体或溶液浓度单位,表示百万分之几)的高锰酸钾液浸洗5~10分钟。浸洗时要有人员在场观察,发现异常情况马上将蛙苗取出。按幼蛙期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50~300只投进蛙池,同一批蛙最好分成4~5个等级,进行分级分池放养。
五、水质管理
蛙池最好有常流水,以水池每天换水量1/3为宜。及时清除饵料台上的饵料,以免在蛙池中腐败变质污染水质。饵料台要经常取出洗刷,用高锰酸钾或碘消毒后再进行阳光暴晒1~2个小时。发现有多余的垃圾要及时捞出,特别是病蛙以及死蛙,容易腐败变质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定期用10%聚维酮碘进行消毒。
六、饲养管理
1.蝌蚪饲养。蝌蚪培育的关键技术是蝌蚪分级饲养。投饵量随蝌蚪日龄的增长而增加,日投饵3~4次,前期以人工培养的浮游动物、鸡蛋黄为主,中、后期以红虫为主,规模化养殖可以投喂0号专用蛙料(蝌蚪饲料粉),隔4~6小时喂一次,以吃完为宜。蝌蚪常常因饲料不够导致大吃小,会降低蝌蚪成活率。有条件的可以将最大和最小的蝌蚪捞出,分池饲养,保持每池蝌蚪个体生长均匀,提高成活率。2021年7月,某养殖场曾经养过一池小蝌蚪,因为投喂次数少,一天只投喂1~2次,导致互相残杀,最后成活率不到10%。
2.成蛙饲养。牛蛙对温度十分敏感。当温度下降到10℃以下时就会进入冬眠。牛蛙的致死低温为0~5℃。如果温度太高(39~40℃时)亦有“热死”的可能,它的最适温度为25~30℃。冬天来临之前,可以参照搭建大棚种菜的方式进行保温喂食,只要有光照,棚内的温度在25℃以上,就可以正常进行投喂。在牛蛙饲养过程中,为防止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每隔2~3天要及时将规格最大和最小的个体挑出进行筛选分级,把规格相同的牛蛙调整到同一口池进行饲养,防止大蛙吃小蛙,同时逐渐降低养殖密度。主要以浮水性配合饲料为主,分为0~5号蛙料,以蛙一口吞下一颗蛙料为宜,饲料过大则吃不下。一旦饿了就互相残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饵料的投喂应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量、定质。投喂前半个小时先将配合饲料用清洁的水泡湿,使饲料稍微软化膨胀,可以预防饵料吸收池中的污水,避免牛蛙食后肠胃发生疾病,还能促进牛蛙对营养的吸收。日投饵量保持在蛙体重的7%~15%,可先投喂一部分,吃完再继续增加。投喂过多容易导致肠炎,吃不完的饲料又污染水质。投饵量除按蛙体重计算外,还应根据气候、水质及残饵等情况酌量调整,做到少量多次,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如突然遇到大风剧烈降温或者强台风,气温过低,牛蛙的食欲也会相应降低,这样就要相应减少蛙料的投喂量或停食。
七、疾病预防
牛蛙发病与投喂不规律和水质恶化、天气变化、换水频繁等有很大的关系。
1.投喂不规律,饥一餐饱一餐,容易诱发肠炎、脱肛等消化道疾病。预防措施是定时定量投喂饲料,一般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准。
2.牛蛙粪便长期累积池底导致水质恶化易引发细菌性肠炎、腹泻、烂皮、烂嘴等疾病,预防措施是定期进行换水并改底消毒。
3.台风或暴雨过后,温度剧降,此时正常投喂牛蛙,会导致消化道疾病。预防措施是根据温度变化少喂或不喂。
4.下午6点钟以后尽量不换水,因为晚上温差大,换水容易导致歪头等疾病的发生。
八、天敌预防
1.蝌蚪期。蝌蚪期的敌害比较多,主要有各种鱼、龟、鸟类、蚂蟥和水生昆虫。其中以水生昆虫发生量大,常常随灌水或投放水草、天然饵料等进入养殖池,对蝌蚪的为害极大。最常见的有龙虱、水龟虫、负子蝽、划蝽、蜻蜓等。龙虱俗称水蜈蚣,成、幼虫均捕食蝌蚪,食量大,1头幼虫一昼夜可伤害20~30尾蝌蚪;水龟虫俗称牙虫,它们与划蝽均属于半翅目昆虫,多以若虫、成虫的刺吸式口器刺入蝌蚪体内,吸吮牛蛙蝌蚪体液;蜻蜓的幼虫又称水虿,常从腹部咬死蝌蚪。
防治措施:在养殖牛蛙的过程中,可采用3~4平方米的水泥池或80目的尼龙纱网箱进行养殖,水泥池直接注入井水,防止外来寄生虫。80目的尼龙网箱可以有效阻挡大部分的寄生虫进入网箱为害蝌蚪。池顶用防逃网盖上,防止鸟类进入。成蛙也是蝌蚪的天敌,曾经有个网箱跑进去几只50~100克的青年蛙,致使1万尾的蝌蚪最后成活不到1000只小蛙。预防措施是晚上用手电巡塘,发现有成年蛙要及时捉出。
2.成蛙期。在野外放养时,天然敌害较多,幼蛙和成蛙的主要敌害是多种脊椎动物。常见的有乌鱼等肉食性鱼类、蛇类、龟鳖类、鼠类、水獭、黄鼠狼以及野鸭等飞禽。一些大型的蛙类也可捕食牛蛙的幼蛙。在庭院建池养殖时,则以蛇类、鼠类对蛙的危害最大。
防治措施:养殖场最好采用水泥瓦圈起来,再盖上尼龙防逃网,一般的天敌都进不来。
作者∣广西浦北县张黄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钟祥伟
1.10
来源: 钟祥伟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