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各种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全身组织器官及其黏膜和浆膜的广泛性出血性炎症等为主要特征症状,故称为出血性败血症,简称“出败”。急性经过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经过则表现为皮下组织、关节、各脏器的局灶性、化脓性炎症。
一、流行病学
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传染源,病原主要通过病牛分泌物、排泄物排出,污染外界环境,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传染,其次为呼吸道传染,偶尔可经皮肤黏膜的损伤或吸血昆虫的叮咬而传播。各种年龄的牛均可感染发病,但水牛易感性更高。细菌常存在于健康牛的上呼吸道,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拥挤、长途运输、过度疲劳、潮湿以及寒冷、闷热、寄生虫病或其他疾病等均可诱发本病。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常为散发性,亦可呈地方性流行,在气候骤变、潮湿多雨时多发。
二、临床症状
牛巴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为2~5天。由于牛的抵抗力和细菌的致病力不同,临床症状可分为四种类型:
1.败血型。咽部急性炎性水肿,体温升至41~42℃,精神委顿,被毛粗乱,肌肉震颤,食欲废绝,泌乳及反刍停止,流涎。眼结膜充血、出血,潮红,鼻镜干燥,鼻有黏液性鼻液分泌物,或带血鼻液。咳嗽或呻吟,呼吸困难,呼吸音粗厉。皮温不整,呼吸心跳加快。先便秘,继而腹痛、下痢,初为粥状粪便后腹泻,粪便恶臭并混有黏液、黏膜片和血液,尿中有血。一般于数小时至48小时内死亡。其中最急性型生前无任何症状就突然发病,抽搐,全身肌肉振颤,发抖,口流涎,呻吟、吼叫,于30分钟左右死亡。
2.浮肿型。体温升高、精神委顿等全身性症状,在头颈部、咽喉部及胸前的皮下结缔组织发生迅速扩展性炎性水肿,肿胀部皮肤紧张,有热痛感而硬,同时伴发舌及周围组织的高度肿胀,舌伸出齿外,呈暗红色,流涎,磨牙,或某一肢体发生肿胀;急性结膜炎,眼红肿、流泪;呼吸高度困难,皮肤和黏膜发绀;下痢;病牛往往因窒息而死,病程多为12~36个小时。
3.肺炎型。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牛除全身症状外,伴有干性咳嗽而痛苦,张口呼吸,排出泡沫样浆液性及脓性鼻液。叩诊有实音区或浊音区,有痛感。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或胸膜摩擦音。病初先便秘,后多伴有带血的严重下痢,带有黏膜和血液,恶臭。病程3~7天,转为慢性肺炎型,常因极度衰竭而死亡。其中急性型病例多表现肺炎症状:呼吸困难(张口呼吸、舌头伸出),鼻孔有分泌物,呈浆液、黏液性、脓性;湿咳,呼吸急促;粪便初期为褐色粥样,后期为水样含有黏液、气泡和血液并有恶臭。如治疗不及时或效果不佳时转为慢性型,表现消瘦,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流鼻涕呈浆性或脓性,肺部啰音,脑膜炎,脓毒性关节炎。
4.肠炎型。多见于1~2岁的犊牛,症状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血痢,并有黏液或黏液块,单纯肠炎型的较少见,常与肺炎同时发生。
三、剖检病变
1.败血型。呈现败血症变化,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手压时会有压痕,舌体肿大并伸出口腔。全身组织器官黏膜如皮下组织、胸腹膜及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肺与肌肉、心肌和心冠状脂肪等大多分布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胸腔有淡红色胶样物质。脾脏不肿大或被膜密布有小出血点。淋巴结肿胀多汁,浆液性炎,有弥漫性出血。心包腔内蓄积有大量混有纤维素絮状的渗出液,心肌见明显白色坏死灶,心包膜、心内、外膜均有出血点和出血斑。心、肝、肾实质变性,肝肿大,有块状坏死灶和白色小结节。肠道内容物常混有血液,胃肠黏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或出血性炎症。
2.浮肿型。见头、颈、咽喉、舌肿大呈暗红色,切开水肿部位流出深黄色透明液体,间或杂有出血。咽淋巴结和前颈淋巴结高度肿胀,上呼吸道黏膜卡他性炎,严重时喉部硬肿,颈肿而直伸,舌和舌系带也偶发水肿而致舌伸口外,颌下、咽后、颈部及纵膈淋巴结呈急性肿胀,切面湿润,充血出血,全身浆膜和黏膜广泛散布点状出血。胃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或出血性炎症。
3.肺炎型。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肺水肿。胸腔内积有多量纤维素性、浆液性渗出液,肺、肋胸膜密布有出血斑点或被覆盖纤维素薄膜。整个肺有不同肝变样肺炎病灶,肺病变部质地坚实,呈暗红色或灰红色,小叶间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水肿而增宽,切面流出多量带泡沫样血液,肺脏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但不如牛肺疫明显,病程稍长的纤维素性肺炎的病灶内可形成数量不等和大小不一的呈污灰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其周边有时形成结缔组织包囊。心包呈纤维性心包炎,心包与胸膜粘连。胸部淋巴结肿大,切面呈暗红色,散布有出血点。
四、综合防治
1.预防措施。本病的发生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平时要加强营养管理,增强牛群抵抗力。注意牛舍的清洁卫生,避免牛群受惊、受热、潮湿和拥挤。每年春季定期做好预防接种,免疫期为9个月。发生本病后,应立即将病牛隔离,严格消毒,并用牛疫康或牛血抗等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1周后注射疫苗。牛出血性败血病氢氧化铝灭活疫苗,大牛皮下或肌注5~6毫升,小牛皮下或肌注3~4毫升,注射后3周可产生可靠的免疫力。
2.治疗措施。发生该病时应迅速采取消毒、隔离、治疗等措施,必要采用高免血清或疫苗做紧急预防接种。早期应用血清、抗生素或抗菌素治疗效果好,血清和抗生素同时应用效果更佳。
血清疗法:早期应用牛血抗或牛疫康等高免血清有较好的效果,皮下注射100~200毫升,一日1次,连用2~3天。
抗生素治疗:如头孢噻呋钠+阿米卡星、奇安(阿莫西林)+银黄提取物/双黄连/蓝板根,凯福隆,盐酸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均有效,联合应用,每日2次;也可用磺胺类药物,同时配合维生素C,地米等进行治疗。急性病例可用大剂量抗生素如强氟尔或四环素等,肌注或静脉注射。
对症治疗:强心选用樟脑磺胺钠或安钠咖注射液;补液选用5%或10%葡萄糖、葡萄糖生理盐水;调节酸碱平衡选用5%碳酸氢钠溶液100~150毫升;水肿严重时注射利尿剂呋噻咪10毫升;体温高时注射退烧药,如安乃近或复方氨基比林或柴胡等。大群治疗时,可将复方阿莫西林黏菌素+盐酸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或四环素族、泰乐菌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混在饮水或饲料中连用3~4天。
中兽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咳化痰等为原则,为提高治疗效果,给予祛痰剂、抗组胺药、抗炎症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如肺毒清、咳喘定、麻杏石甘散(汤)、三黄石膏汤加减等。
对病牛进行隔离治疗的同时,注意圈舍通风,对圈舍、饲槽、用具及污染场地用碘制剂或3%烧碱彻底消毒,粪便收集作生物发酵处理。
作者∣广西来宾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崇斌
来源: 李崇斌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