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广西进入高温多湿季节,家蚕细菌病和家蚕病毒病处于高发期,给养蚕生产带来极大威胁,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防控策略,除了做好常规的蚕室、蚕具、环境消毒外,针对各种蚕病发生须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一、家蚕细菌病
家蚕食下嫩叶、雨水叶、发酵的桑叶,会改变蚕儿肠道内微生物环境,造成蚕体虚弱、虚胖;另一方面养蚕批数密集、蚕头密度大,有利于细菌繁殖感染,易引发蚕体创伤,进而引起各种家蚕细菌病发生,如家蚕肠道病、败血病、猝倒病等。
1.败血病。
黑胸败血病症状:先在蚕体1~3环节同时出现黑绿色尸体斑,随后扩展全身变黑,腐烂流出恶臭液。
灵菌败血病症状:先在体壁出现褐色圆斑,逐渐变成嫣红色,最后流出红色污液。
青头败血病症状:因发病时期不同而略有差异,5龄中、后期发生的青头败血病,蚕死后不久,胸部有绿色半透明的块状尸斑,尸斑下有气泡,最后流出恶臭液。
传染途径:败血病主要以蚕体创伤传染。
2.细菌中毒病(猝倒病)。
症状:家蚕感染病原突然停食桑,胸部略膨胀,痉挛性颤动侧躺而死;钩嘴状,腹部伸长,有轻微尸僵现象,最后全身发黑腐烂。
传染途径:主要由家蚕食下苏云金杆菌而引起急性中毒症,农业生产常用生物农药Bt就是利用苏云金杆菌制成的。
3.细菌性肠道病。
症状:出现群体发育不整齐,食欲减退、活动不灵活、体躯瘦小、生长缓慢等症状,还出现起缩、空头、下痢等症状,添食抗生素后能有效缓解症状。
发病原因:家蚕受高温多湿、5龄起蚕过度饥饿等影响,体质虚弱,同时家蚕食下嫩叶、雨水叶、发酵的桑叶易发生细菌性肠道病。
4.家蚕细菌病防控措施。采摘适熟、偏老桑叶,避免桑叶堆沤发热发酵,桑叶晾干后再喂蚕。及时匀蚕扩座,适合蚕座密度为700头/平方米左右(大蚕),如果蚕头太密会使蚕儿互相抓伤,造成创伤传染,诱发细菌性败血病发生。使用添食药物预防和治疗家蚕细菌病,如使用蚕服康(硫氰酸红霉素)、盐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抗生素药品,在还未发现病害的预防期每2~3天给蚕儿添食1次药品,已经发现病害的治疗期每天添食1次药品。养蚕环境避免高温多湿,消除5龄起蚕过度饥饿等因素影响。
二、家蚕病毒病
每年8~10月是家蚕中肠型脓病、血液型脓病等病毒病高发期,在秋季高温影响下会加重发生趋势。家蚕中肠型脓病病原感染家蚕中肠组织,能够随蚕粪排出体外,蚕粪、病蚕尸体是重要的传染源;血液型脓病病原感染家蚕血液等组织,血液、病蚕尸体是重要的传染源,经过上半年多批次养蚕后病原逐步在养蚕环境中累积,使道路、蚕沙坑、桑园等积累大量病原,通过雨水作用加速病原扩散。
1.中肠型脓病主要症状。染病的蚕儿群体发育不齐,大小不匀,眠起不齐,病蚕发育缓慢,蚕体瘦小,食桑减少或不食桑,行动呆滞,常静伏于蚕座四周或残沙中。
2.血液型脓病主要症状。蚕发病的后期都表现为体色乳白,体躯肿胀,行动狂躁,皮易破,死亡前常边爬边流出乳白色脓汁。其他不同发育阶段还出现起缩蚕、高节蚕等。
3.家蚕病毒病防控措施。使用有效消毒剂(漂白粉溶液1.0%或新鲜石灰浆5.0%)对养蚕环境进行消毒,包括室内养蚕走道、室外周围环境、道路、蚕沙坑等。加强蚕体蚕座消毒,每天利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1次,注意保证石灰粉新鲜(制备好的新鲜石灰粉密封备用),每生产50公斤蚕茧推荐使用新鲜石灰25公斤。严格提青分批,淘汰弱小蚕,并及时扩座,防止蚕座蚕头太密。处理好蚕沙,将蚕沙集中堆沤,禁止把蚕沙放入桑园中。选择饲养抗病强的蚕品种,如桂蚕8号,可以有效控制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加强桑园防虫杀虫,防止野外昆虫携带病原污染桑叶而感染家蚕引起病毒病发生。
作者∣广西忻城县蚕业技术指导站 罗祖现
来源: 罗祖现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