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死亡率高,主要发生在3周龄以内的雏番鸭,因此又称番鸭“三周病”。病鸭临诊表现为张口呼吸、喘气,腹泻和脚软;病变特征以肠道严重发炎,纤维素性肠炎,肠黏膜坏死、脱落,十二指肠内容物呈松散栓子状,表层有脱落的黏膜附着,胰脏有灰白色点状坏死等为主要特征。
一、流行病学
仅雏番鸭发病,流行期间同地饲养或放牧的雏鸭、雏半番鸭、雏鹅和雏鸡等未见有感染发病。该病多发生于1~3周龄内的雏番鸭,雏番鸭l~5周龄为易感日龄,5~20日龄最易感。具有传染快,死亡率高的特点。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经消化道引起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末初春发病较重。饲养管理因素较大影响本病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
该病症状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
1.最急性型。多发生于6日龄内的雏鸭,发病急、病程短,多数雏番鸭无任何先驱症状即衰竭、倒地而死亡。临死时两脚乱划、抽搐,头颈向一侧扭曲,呈角弓反张。
2.急性型。多发生于7~21日龄的雏番鸭,患病雏番鸭表现精神沉郁,厌食,怕冷,软脚,喜蹲,呼吸困难,甩头流鼻涕,眼鼻周围有分泌物,严重者张口呼吸或喘气。病后期喙发绀,蹼间及脚趾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绀,显著消瘦。腹泻,粪便稀薄呈灰白或灰黄色或黄绿色,并混有脓状物或絮状物,并黏附于泄殖腔周围羽毛上。患病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多呈角弓反张(颈向背弯曲,两脚后伸,抽搐)及两腿麻痹瘫痪,常蹲伏于地,腹式呼吸,张口呼吸。临死前两脚麻痹,倒地抽搐,最后衰竭而死。病程2~4天。
3.亚急性型。多为急性病例的存活者。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喜蹲伏,排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并黏附于泄殖腔周围,幸存者多成僵鸭,出现个体小、消瘦、掉羽等症状。
三、剖检症状
1.最急性型。由于病程短,病理变化不明显,只有肠道内出现卡他性炎症,并伴有肠黏膜出血。
2.急性型。病理变化较明显,呈全身败血症变化。胰腺苍白或充血,局灶性或整个表面出血,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头大、灰白色坏死点。心脏变圆,心房扩张,心肌松驰柔软、色泽苍白。肝脏稍肿大,呈紫褐色或土色,有明显坏死灶。纤维素性肝周炎,胆囊显著肿大,充盈胆汁,胆汁呈暗绿色。脾稍肿大,充血,有灰白色坏点。肠道病变具有特征性:整个肠道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呈卡他性炎症,尤以十二指肠后段、空肠和回肠病变为甚,肠内容物呈淡白色或灰黄色;空肠前段和十二指肠后段呈急性卡他性炎症,肠黏膜表面有大量出血点密布;空肠中后段和回肠前段(小肠的中段和下段)黏膜脱落,可见肌层;回肠中后段,特别是在靠近卵黄蒂和回盲部的肠段,外观变得极度膨大,呈淡灰白色,形如香肠状的假性栓子,手触肠段质地很坚实,即在膨大处有一小段质地松软的黏性聚合物,长3~5厘米,呈黄绿色,其组成主要是脱落的黏膜、炎性渗出物及肠内容物,或在肠黏膜表面附着有散在的纤维素性凝块,呈黄绿色或暗绿色,未见有真正的栓子形成,膨大部长短不一;两侧盲肠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渗出和出血现象;直肠内黏液较多,黏膜有出血点,肠管增粗。个别脑壳、脑组织充血。鼻腔、喉头、气管及支气管无黏液渗出。肾脏呈暗红色或灰白色,呈花斑状,似煮熟样。肺多呈单侧性瘀血。全身脱水较明显。
四、类症鉴别诊断
1.与鸭瘟类症鉴别诊断。
相似:急性、热性传染病,腹泻、肠黏膜出血等。
不同: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4周龄以内雏鸭很少发生鸭瘟,这是流行病学的重要区别点,主要发生于成年鸭。鸭瘟患鸭以流泪、两脚软、排绿色稀粪和头肿大为特征症状,以食管和泄殖腔黏膜有假膜的溃疡为主要特征性病变。据此可区别于番鸭细小病毒病。
2.与鸭禽流感类症鉴别诊断。
相似:有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胰腺坏死等。
不同: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番鸭禽流感比其他品种鸭具有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以流行病学可区别之;表现呼吸道症状,鼻腔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摆头,打喷嚏,有咳嗽,眼角流泪,鼻咽部和气管黏膜充血、出血,内脏器官严重出血是鸭流感特征性病理变化,心肌纤维素性坏死,胰腺胶冻样坏死或液化。
3.与雏鸭坏死性肝炎(肝白点病)类症鉴别诊断。
相似:肝表面有坏死点等。
不同:肝白点病仅发生于纯种番鸭,多数发生于10~40日龄,以15日龄内发病最多。患鸭肝脏肿大或稍肿大,肝小叶间质增宽,充血和出血,呈“白点”“白斑”的坏死灶。脾脏有弥漫性大小不一坏死灶。肾脏充血、出血,局部有灰白色坏死灶。胰腺充血、出血,肠道浆膜下有弥漫性灰白色或淡黄色大小不一坏死灶。
4.与鸭传染性浆膜炎类症鉴别诊断。
相似:发病日龄,腹泻,共济失调等。
不同: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2~5周龄雏鸭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1周龄以内雏鸭基本上不发病。患鸭精神沉郁,眼鼻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咳嗽和打喷嚏,粪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共济失调或摇头抽搐,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等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为主要特征性病变,即可区别于番鸭细小病毒病。
5.与鸭霍乱类症鉴别诊断。
相似:肝脏、脾脏坏死,卡他性出血性肠炎等。
不同: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急性败血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青、成年鸭比雏鸭更易感染鸭霍乱,患鸭摇头,张口呼吸,瘫痪,剧烈下痢,呈绿色稀粪,肝脏肿大,有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灶,心冠状沟脂肪、心外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或出血点,心包积液,十二指肠黏膜卡他性出血性肠炎,全身浆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肺严重瘀血,选用抗生素可控制。
6.与鸭副伤寒类症鉴别诊断。
相似:发病日龄,肠炎、下痢、腹泻和神经症状,肝、脾坏死等。
不同:由多种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患鸭具有严重下痢,盲肠肿大,坏死性肠炎,肠内容物呈干酪样,肝脏显著肿大,古铜色,边缘钝圆,实质内有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点,有的呈豆腐渣样病变等特征性病变。
7.与鸭白肌病类症鉴别诊断。
相似:腿麻痹,心肌苍白等。
不同:鸭白肌病是一种缺硒和缺乏维生素E而引起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多发生于生长较快的肉用雏鸭,1~8周龄均可发生,不具有传染性,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可达50%。患鸭嘴和腿的色泽发白,两腿麻痹,心包和腹腔有大量积液,肝脏覆盖着厚薄不一的纤维素性物,肝组织肌化等。
8.与番鸭小鹅瘟类症鉴别诊断。
相似:流行病学(发病日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非常相似。
不同:由小鹅瘟病毒(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和高死亡率的急性传染病,1月龄以内雏番鸭发生,病程短,死亡率高,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小肠黏膜发生坏死脱落和凝固,在小肠中段或下段,外观上变得极度膨大,质地坚实似香肠状,肠腔中充满着一种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纤维素性凝固的栓子状渗出物,将肠腔完全堵塞。注射小鹅瘟血清抗体有效。番鸭细小病毒对雏鹅没有致病性,不发病。
9.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类症鉴别诊断。
相似:发病日龄,角弓反张、抽搐等神经症状。
不同: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3周龄以内雏鸭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急,死亡快,传播迅速,有运动失调,两腿痉挛性后踢,头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等神经症状,雏番鸭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新鲜的斑点状或条纹状出血斑点。
10.与鸭大肠杆菌类症鉴别诊断。
相似:肠道黏膜呈卡他性、出血性或坏死性肠炎等。
不同:由大肠杆菌引起,发病无日龄区分,全身浆膜呈渗出性炎症,心包膜和气囊壁表面附着有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腔和腹腔有淡黄色渗出液;肝肿大,质脆,肝被膜呈灰白色纤维素性;脾肿大,呈紫黑色斑纹状,选用抗生素可以控制。
11.与番鸭球虫病类症鉴别诊断。
相似:肠炎,肠道黏膜呈卡他性、出血性肠炎等。
不同:由球虫引起,多发于20~45日龄,小肠中后段出现卡他性、出血性肠炎,肠黏膜肿胀,有许多针尖状出血点,或红白相间的小点,黏膜表面常覆盖一层红色胶冻状黏液,多数病例排出含有黏液的血便;病鸭消瘦,可视黏膜苍白,心肌色淡。
12.与雏鸭一氧化碳中毒类症鉴别诊断。
相似:发病急,死亡率高等。
不同:由一氧化碳中毒引起,多发生于冬季室内用煤炉或木炭保温,通风不好的养殖场;表现不安,羽毛蓬松,运动失调,嗜睡,呼吸困难,头颈前伸。病变表现肺呈鲜红色或瘀血,肌肉暗红色,食管腺胃黏膜出血。改变加温措施,及时通风换气,病情即缓解,重者给予糖水和维生素C亦可救治。
五、预防措施
做好育雏阶段的环境卫生工作,注意鸭舍干燥、防寒和勤换垫草,保持棚舍干爽清洁,采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本病。可采用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弱毒苗经皮下接种雏番鸭,1~2头份/只;而种番鸭则选用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油乳剂灭活苗,产蛋前和产蛋中期的免疫,可使其后代雏鸭获得天然被动免疫。雏番鸭也可使用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高免蛋黄液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高免血清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或在发病时作治疗之用。对于刚进的雏鸭应及时开水,适量补给复合维生素和葡萄糖,以增强其抗病力。
六、治疗措施
对发病番鸭群,选用抗番鸭细小病毒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多肽因子或刀豆素或聚肌胞等,肌肉注射;同时采用黄连解毒散,或清瘟败毒散,或杨树花口服液,或连黄颗粒,或双黄连等拌料或饮水;添加抗菌素控制其继发细菌性感染或混合感染;同时在饮水中添加优肥宝/氨基维他/肽维素等多种维生素+优速能或葡萄糖或优食能等,辅助治疗,增加采食量和能量,以提高机体抗病力,增强机体体质,对病鸭康复有一定帮助。病情恢复后重点要巩固肠道,修复肠道黏膜损伤,选用白头翁散等。
作者∣广西来宾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崇斌
来源: 李崇斌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