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文霞 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审核:张 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网络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放学后或是工作后,在王者峡谷中击败对手,或者是在荒野之中“绝地求生”。电子游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游戏一定会让人成瘾吗?

青少年期处于大脑快速发育阶段,好奇心强、冲动性高、自控能力相对弱、追求同伴的认可、渴望友情等,容易对即刻奖赏的行为或物品产生兴趣。

网络游戏就具有情感奖赏,赋予成就感,缓解焦虑、抑郁及压力等不良情绪,提供社交空间等作用,这都是青少年游戏玩家持续游戏的“原动力”。利用好游戏的有益属性,能够很好调剂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部分益智类游戏甚至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表现。

然而,部分青少年为了逃避现实困难、不良情绪、现实低成就感,或者有社交焦虑及困难,从而更容易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产生过度游戏行为、上瘾行为,甚至造成学业不能、人际关系退缩、身心健康受损等严重后果。因此,游戏对于青少年是一把“双刃剑”,其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及如何正确对待它。“适度游戏益脑,过度游戏伤身”并不是一句空话。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游戏障碍的定义

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正式将游戏障碍列为一种疾病,并将其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第11次更新版本(ICD-11)中“成瘾行为而导致的障碍”分类中。

在ICD-11中对游戏障碍的定义为反复而持续的游戏行为(电子游戏或视频游戏),包括在线(即互联网上进行的)或线下,同时还具有以下表现。

1. 控制游戏行为的能力受损(如对开始游戏、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结束游戏、游戏行为的背景等失去控制)。

2. 游戏在生活中的优先程度不断增加,超出其他的兴趣或日常活动。

3. 虽然已出现负面后果,但游戏行为仍持续或不断升级。这种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个人、家庭、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功能的显著损害。游戏行为模式可以是持续性、发作性或反复性的。

诊断为游戏障碍,通常要求患者具有明显的游戏行为及其他相关特征,并且持续一段时间(至少12个月)。如果在满足所有其他诊断条件的基础上,症状十分严重,则对持续时间的要求可适当放宽。

从定义上来看,游戏障碍与大众所熟知的“游戏成瘾”十分相似,但是其更突出了由游戏带来的功能失调。众所周知,家长对电子游戏危害的担忧会增加亲子关系的紧张程度,从而使家庭冲突加剧,并可能使家长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持续。那如何去改善和治疗游戏障碍呢?

三、游戏障碍的治疗

许多人可能都会回想起早期治疗网络成瘾所采用的电击疗法,然而,由于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性,会给接受治疗的个体带来痛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电击疗法等不科学的网瘾治疗方法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科学、人道的心理干预,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

近年来,对游戏障碍的治疗研究中,仅有少数涉及药物治疗,包括安非他酮、托莫西汀和哌甲酯。目前,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CBT)已成为治疗游戏障碍的主要方式,且总体疗效优于药物。同时,在治疗游戏障碍时,也需考虑一些共病症状,并据此采取特定的治疗方法。常见的共病包括重度抑郁、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强迫症。

总体而言,根据《游戏障碍防治的专家共识(2019版)》,游戏障碍的主要治疗措施如下。

社会心理干预:目前,相关临床实践及研究证据认为,认知行为治疗、动机激励访谈、家庭治疗等社会心理干预对减少游戏障碍者的失控性游戏行为及促进长期康复有效。

2.药物治疗:目前没有针对游戏障碍具有临床适应证的药物,但游戏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精神、躯体等健康问题及共病,此时,可以给予药物对症治疗。

3.物理治疗:目前有少量研究对游戏障碍患者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等干预,以增强大脑控制功能或降低玩游戏的冲动,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一致性研究。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总体而言,尽管游戏障碍的患病率相对较低,且大多数游戏者并未达到ICD-11中的诊断标准,但不可否认,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现实社交、学习工作及睡眠、饮食等方面。例如,本应复习功课却一下午沉迷游戏的懊悔,或者是本该早些休息却因追求游戏胜利而迟迟不肯就寝等。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适度游戏益脑,过度游戏伤身”适度、合理地玩游戏可以带来快乐,过度沉迷游戏不仅会使玩家成为运营商的“韭菜”,成为不合理的匹配机制的受害者,从而获得不佳的游戏体验,还可能对现实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希望大家能够合理安排游戏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参考文献

AARSETH E,BEAN A M,BOONEN H,et al. Scholars' open debate paper o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CD-11 Gaming Disorder proposal[J].J Behav Addict,2017,6(3):267-270.

KING D L,DELFABBRO P H,WU A M S,et al. Treatment of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An internation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NSORT evaluation[J].Clin Psychol Rev,2017,54:123-133.

刘铁桥,赵敏,郝伟. 游戏障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0,26(4):187-191.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