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 利 重庆邮电大学附属重钢总医院 主管护师

审核:吴治军 重庆邮电大学附属重钢总医院 副主任医师

炎炎夏日里隐藏着一个对儿童健康构成威胁的“隐形杀手”——儿童中暑。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这个“隐形杀手”的真面目。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一、认识中暑:揭开“隐形杀手”的神秘面纱

儿童中暑是指儿童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散热障碍而引起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我国重症中暑的病死率高达10%~15%;若发展为多器官衰竭,病死率可高达40%。由于儿童新陈代谢旺盛、产热多、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汗腺发育不成熟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自主能力差等,他们比成人更容易受到高温的侵袭,成为中暑的“高危人群”。

按照症状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型中暑和重型中暑,可从轻微的头痛、恶心、呕吐,到严重的热痉挛、热衰竭及热射病,甚至危及生命。

1.热痉挛:可表现为体温升高,除头晕、四肢无力等轻型中暑症状外,常以肌肉痉挛为突出表现,这与电解质丢失酸中毒有关。

2热衰竭:以血容量不足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随因电解质丢失、酸碱平衡紊乱和过度通气等因素出现的肌肉痉挛,患儿一般存在体温升高而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3.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患儿体温通常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干燥,循环衰竭和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伴谵妄、抽搐、嗜睡或昏迷。因此,家长们务必提高警惕,学会识别中暑的“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措施,守护儿童健康。

二、知己知彼:剖析儿童中暑的“千百因”

1.生理因素:儿童新陈代谢快,体内产生的热量较成人多,且体表面积相对体重较大,吸收的热量也多。同时,儿童汗腺发育尚不成熟,散热能力及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弱。

2.环境因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封闭及强阳光直射的环境下,或者穿着过多、过厚的衣物,都会影响儿童散热,导致其中暑。

3.生活习惯:睡眠不足会降低儿童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中暑风险。此外,过度剧烈的体力活动或运动也会导致身体过热,增加中暑的概率。

4.特殊情况:肥胖儿童体内脂肪含量高,散热更加困难。如果存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可能影响体温调节能力,进一步增加中暑的风险。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三、精准防护:构建儿童中暑10道“防火墙”

1.加强家长关于中暑的科普教育: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中暑通常由于家长照顾的疏忽而发生。例如,将孩子放置于过高、过湿的环境中,盖过多的包被及衣物或将孩子独自留在密闭机动车内等。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中暑常发生在夏季体育活动或军训时,由于孩子缺乏对中暑早期预警症状的准确认知,常常直到出现休克或昏厥才被发现。

2.加强青少年关于中暑的科普教育:可结合多种途径增强青少年对中暑的防范意识。例如,学校科普讲座、家庭的告知、社区健康宣讲、互联网及其他多媒体形式等,有利于减少儿童中暑意外事件的发生。

3.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避免在每日日照最强烈的10点至16点外出,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气候条件或进行高强度室外活动时,家长或活动组织者应了解个体的疾病状态及药物应用史,重点关注存在上述情况的儿童,对于易感儿童加强观察和监护,减少热暴露时间,降低活动强度,降低其发生中暑的风险。

4.识别易感儿童:许多儿童常见疾病都可能影响机体散热能力,水、电解质平衡及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导致中暑风险增加,如肥胖、皮肤损伤、糖尿病、下丘脑损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部分接受抗胆碱能药物、抗组胺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心律失常药物、利尿药等治疗的儿童更易受热。

5.做好防晒措施:为儿童涂抹儿童专用防晒霜,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6.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保证充分的饮水和良好的休息也是预防儿童中暑的重要举措。保证体重40kg的儿童至少每20分钟饮用150ml的电解质饮料或水,但应拒绝含酒精或糖分过高的饮料,因为此类饮品会进一步加重水分丢失。同时,应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出现胃部痉挛。饮水应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不适。

7.穿着透气、宽松的衣物:选择棉质等天然材料制成的衣物,确保衣物宽松以利于空气流通,帮助皮肤散热。应着浅色服装,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对于婴幼儿,家长应选择轻薄的包被,切忌包裹太紧,切忌捂住婴幼儿口鼻。

8.使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室内保持适宜的室温,定期开窗通风,避免长时间处于室外高温或封闭的环境中。

图3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9.做好活动环境因素的风险评估:随着环境温度升高,人体最终通过传导、对流、辐射过程获得热量,通过蒸发达到散热目的;而在高度潮湿的环境中,由于皮肤上的汗水和周围空气中的水之间的水蒸气压差较小,故蒸发效果较差,进而导致核心温度升高。减少在高温、高湿及强阳光照射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可以有效防止中暑的发生。

四、应急处理:关键时刻的8根“救命稻草”

1.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将患儿从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降低体温。

2.松开衣物,促进散热:解开患儿的衣领、腰带等紧身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帮助其散热。

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神志清醒的患儿,可以少量多次地给予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口服,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但如果患儿已经昏迷,切勿强行喂水,以免引起呛咳或窒息。

4.用温水擦浴:注意水温不宜过低,以免引起寒战。擦浴时,可在额头、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走行浅表处放置冰袋。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好、意识清楚的患儿,可采用浸泡降温方法,将患儿的躯干和四肢浸入冷水或冰水浴缸中。患儿可躺在塑料布上,同时塑料布两边折起,以保持冷水覆盖。冰水浸泡降温在降低核心温度方面的速度快于用浸泡毛巾覆盖身体。如果在野外中暑,可以使用自然水体,如溪流、池塘、河流等冷却降温。但特别注意,应确保头部不会沉入水下,保护气道通畅并避免误吸和溺水的风险。降温过程中可不断按摩四肢,保证循环通畅,切忌降温力度过猛。

5.及时就医:如果中暑症状严重,体温持续升高,意识不清,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在医院内,可能需要通过输液来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并监测生命体征,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图4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对于儿童中暑的快速降温,有“黄金半小时”原则:若发病后30分钟内将核心温度降至40℃以下,通常不会发生死亡;若降温时间延长,病死率显著增加。同时,器官衰竭情况决定预后。在儿童中暑的防治中,强调“预防重于治疗”。需要家庭、学校、个人共同增强预防意识,相关机构完善儿童重症中暑的预防及急救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中暑对儿童的伤害。希望家长们都能重视起来,守护好我们的小宝贝们哦!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