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志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高 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随着我国平均寿命的增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老年人意外受伤(尤其是头部)发病率逐渐增加。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外伤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抗凝剂以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增加,全球范围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率逐渐增加,80岁以上人群CSDH的发病率是70岁以下人群的3倍。但是这种“脑出血”出血隐匿,早期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仅有头昏头痛,病情进展比较缓慢,大多数患者是在出现走路不稳,脚没力气或丢三落四、反应迟钝的时候,才被家人发现,到医院检查CT,医生告知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往往家属及患者都非常疑惑,患者既没有高血压,也没磕碰过,怎么就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了呢?
图1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出现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大多数是由头部创伤后数周(≥3周)引起或由积液转化而来,也有很多病人没有明确外伤史。颅骨与脑组织之间有三层膜性结构,分别是最外层的硬脑膜,中间层的蛛网膜,及最内层脑表面的软脑膜。当头部受到外伤时,脑组织和颅骨间形成相对位移,导致桥静脉被拉断,破裂出血,血肿积聚在硬脑膜下,就发生了硬脑膜下血肿。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为什么慢性硬膜下血肿好发于老年人呢?
因为人年龄大了,脑组织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萎缩,颅骨与脑组织表面之间的空隙相对增加,这样一来,脑组织在颅内的移动度增大,使脑表面细小而脆弱的静脉或与硬脑膜窦相连的小静脉撕裂出血,而这种出血是间断的、缓慢的,由于老年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或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使血肿不断扩大直至出现症状。当血肿积聚到一定量,对脑组织造成较明显的挤压时,症状常常才慢慢出现。所以,老年人成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好发人群。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甚至没有症状,很多患者仅仅表现为头昏、头痛不适,往往被忽视,或以感冒、睡眠不足等诊治。后期随着血肿量的逐渐增多及对脑组织的挤压逐渐加重,症状逐渐加重,出现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如头痛、恶心、食欲缺乏,甚至呕吐;同时伴有脑功能损害表现,如淡漠、偏瘫、麻木、失语、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思维紊乱、定向力及智力障碍、一侧肢体无力等,如果血肿巨大,并发脑疝,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偏瘫、抽搐和昏迷,甚至死亡。
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通常需要结合头部外伤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如果患者3周以前有外伤史,且出现头痛、头晕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智力或精神异常,应及时就医完善颅脑CT或MRI检查。典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在影像学上呈新月形改变,CT大多呈等密度或低密度,磁共振上血肿T1上呈低信号,T2上呈高信号。
慢性硬膜下血肿该怎么治疗?
1.保守治疗:如果出血量不多,脑组织无明显受压表现,且患者未出现临床症状,可采取保守治疗,使用药物促进血肿的吸收(主要药物有阿托伐他汀钙、地塞米松等),定期复查头部CT,如果出现临床症状及时就诊。但需要在神经外科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服药。
2.手术治疗:钻孔引流冲洗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但术后部分患者脑组织复张困难,进而可能导致症状不缓解甚至血肿复发的情况。近年来介入栓塞脑膜中动脉用于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变得越来越普遍。研究发现脑膜中动脉是血肿包膜血供的主要来源,是导致血肿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介入栓塞脑膜中动脉用于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也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怎样早期识别及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呢?
关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预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外伤的发生、预防跌倒、远离受伤的危险因素,如保持居室内光线明亮、物品摆放合理,不要有障碍物,高龄或行动不便者外出时由家属陪伴。如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波立维等具有抗凝作用药物的老年人,更应加强注意,在外伤后哪怕是轻微外伤后应注意观察自己是否出现上述症状,一旦出现,及时就医。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