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张发明之前,简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书写载体,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简牍铭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通过对简牍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时指出:“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 。”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其历史悠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为战国时期,一直使用到魏晋被纸张完全替代,前后长达一千余年。制作简牍时,需先将竹子、木头劈成狭长的小片,再将表面刮削平滑,竹质的还要在火上炙干,这道工序叫做“汗青”或“杀青”,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蠹。
简牍的形制多样,常见的有简、牍、觚等。简通常是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宽度一般为0.5 - 1厘米,厚数毫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如儒家经典和政府颁发的律令用长简,诸子百家著作用短简。牍则是加宽的竹片或木板,多用来书写契约、医方、历谱、书信等,书信所用的牍长一尺,所以古人常将书信称为“尺牍”。觚是用木头削成的多面棱形,可多至七、八个面,常用来抄写字书,也可用作记事、打草稿或练字。
从已出土的简牍来看,其内容可分为文书类和著作类两大类。文书类包括随葬品清单、法律文书、皇帝诏书、各级组织下发的文书等,如云梦秦简大部分是法律文书,是研究秦代法律仅有的资料。著作类则有先秦古籍与古佚书等,如银雀山汉简中就出土了大量的先秦古籍。
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行隶书,字体变圆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隶书。
简牍保护与新技术应用
在简牍保护领域,现代科技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例如,高分辨率的三维扫描技术能够对简牍进行无损扫描,精准地记录下简牍的外形、纹理等细节信息,这些数字化的信息不仅可以方便学者们远程研究,也为简牍的修复提供了精确的参照模型。
在简牍内容解读方面,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有了新的突破。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简牍文字样本的训练,使算法能够对简牍上模糊、残缺的文字进行智能识别与推测。这大大提高了简牍文字解读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往需要耗费专家大量时间精力去辨认的文字,如今借助新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初步的识别结果,专家再进行进一步的审核与修正即可。
在简牍识别上,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可以穿透简牍表面的污渍、氧化层等干扰因素,清晰地呈现出简牍原本的字迹和纹理,帮助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准确判断简牍的年代、出处以及书写者等重要信息。此外,通过建立简牍数据库,整合全球范围内已出土简牍的信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简牍之间的潜在联系和规律,为深入研究古代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等提供全新的视角。
简牍的历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时指出:“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 。” 简牍作为古代中国书写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字书法、法制以及经济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文化方面,简牍上记录了古人的生活、思想、信仰和社会制度等,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资料。云梦出土的秦汉简牍,数量众多、保存完整、内容丰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通过这些简牍,我们可以了解到秦代的律法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例如,云梦睡虎地秦简记录了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备的法典,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被誉为秦代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还有居延汉简,1930年至2002年间发现的三批总计三万多枚的居延汉简,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它像一本事无巨细的汉朝人日记,时间跨度长达270多年,将一幕幕鲜活的边塞生活,展现给了后人,堪称当时西北边疆军政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些简牍让我们得以深入探究汉代边塞地区的军事防御、行政管理、经济活动、文化交流以及民众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真实面貌。
在文字书法方面,简牍上的文字和书法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和文字发展水平,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文字和书法发展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不同时期简牍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书法的特点和风格。
在法制史方面,出土的汉简中有大量的律令案例以及司法程序方面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法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治理方式。
在经济方面,简牍中也有许多关于农业、商业、税收等方面的记载,这些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古代中国经济状况的宝贵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简牍与中华文脉传承
简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中华文脉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桥梁 。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简牍铭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通过对简牍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例如,湖北地区简牍文物资源丰富,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的学者们通过高质量整理出土简牍文献,供广大公众阅读和使用,让千年历史文脉永续传承。
为了激发青少年对古文字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体验课和研学活动,如南沙公益体验课等,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简牍的魅力,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引导青少年认识简牍上的古文字,了解其字形演变、造字方法等,通过对古文字的解读,让他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思想和文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制作简牍的复制品、开展简牍书法比赛等活动,让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简牍文化,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简牍进行保护和展示,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简牍的魅力,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 。
简牍作为穿越时空的古文字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简牍的研究和保护,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让我们跟着简牍上承载的千年文字,聆听横竖撇捺间传唱的大漠歌谣,寻找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
来源: 桂粤科普